图为信都区路罗镇茶旧沟村古村落主街道民居建筑。 王志田摄
本报记者 王帅薇 王露橦通讯员王聚芬檀雪
日前,信都区寻古村落住特色民宿线路入选省农业农村厅推荐的“冬农趣”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从市区一路向西,来到信都区路罗镇的茶旧沟村。冬日暖阳下,游客们行走在错落整洁的街道上,观赏着古村落特有的石头民居建筑,体验着别具风情的冀南太行山区民俗、民风、民情。
近年来,信都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走出一条文化引领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的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土山货”变成“香饽饽”
行至被誉为“太行醉红·苹果小镇”的信都区浆水镇,道路两侧种植的苹果树向前延伸数里。当下即将进入北方全年最冷的时候,苹果林的果农们正忙着为果树整形、修剪、涂白,为果树越冬休眠、来年果实提质增效做准备。
“以前不会管树,果子也是不管好赖论堆卖,收入少还愁卖不出去。现在可不一样了,同样的地块生产出的苹果品质逐年提升,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苹果再也不愁卖了。”信都区浆水镇坡子峪村果农刘聚军说道。
“我们按照‘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科学建设模式,大力发展高效林果业。此外,还通过举办苹果文化节、苹果采摘节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果农致富增收。”信都区浆水镇镇长乔超说道。
信都区历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丰富。抗大曾在信都区的浆水镇办学两年零三个月,在信都区的路罗镇更是留下冀南银行、被服厂、造纸厂、兵工厂等红色革命遗址......
近年来,结合林果种植,信都区通过文化产业赋能,将抗大红色文化与苹果业发展相结合,塑造“浆水苹果·抗大红”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文旅赋能林果产业、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模式。
“通过为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注入文旅动能,目前已带动浆水苹果·抗大红、会宁鲜桃、邢枣仁、邢台贡梨、太行板栗等地方特产变成旅游商品。”信都区文广旅局局长曲艺军说道。截至目前,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年产值5.2亿元,带动10万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浆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万元。
“石板房”变成“摇钱树”
北依白云山,面向路罗水。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信都区路罗镇茶旧沟村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保留着极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民居建筑。
“以前村里地形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靠山上的果木树过活。如今,马路宽了,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和燃气,告别了传统的柴火做饭、打井取水的生活方式。”茶旧沟儿媳妇郭春英笑着说道。
随着村子里旅游业态不断发展,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更多城市人们向往的山中旅居地。
90后村民马银瑞在感慨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同时,适时抓住机遇回乡创业。2015年,马银瑞利用自家老屋开始建设民宿,在路罗镇政府的支持下渐渐发展起来。“每年逢旅游高峰期时,在网上发布的民宿房间常常不到半天就抢完,每天营业额可达上万元。”马银瑞说道。
依托古村落,茶旧沟村还积极发展娱乐及农业休闲等项目,村集体收入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还解决了57人的就业问题。目前,这些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余元。
茶旧沟村的发展是信都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信都区通过盘活古村落和传统建筑资源,持续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接待设施700余处,床位28000余张,2022年营业额超过1.5亿元。昔日的山村农民通过“收租金”“领工资”“卖山货”,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穷沟沟”变成“富窝窝”
两河交汇,三山环侍。位于信都区路罗镇左坡村的三山溪谷农耕休闲文化园内,丰富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品展览吸引了大批游客带着孩子前来旅游观光。
“孩子在城市里都没见过这些食槽、石磨、石碾之类的器具,到这里旅游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了解不少太行山区的农耕文化以及非遗文化。”来自襄都区的游客杨乐说道。
近年来,信都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持续做好多元文化挖掘、保护和转化,培育了“抗大”“英谈”“紫金山”等文化品牌,开发了一批彰显信都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了主题鲜明的旅游节庆日,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强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
目前,信都区打造“景区化”美丽乡村149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50个,美丽乡村精品路线4条,实现美丽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2.8万余户群众增收致富。2022年,信都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5.5亿元。
“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要求,深入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增强全域旅游吸引力,着力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曲艺军说道。
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信都区将继续深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邢襄文化等文化资源,推进浆水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太行山红色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注重增加文化、风俗、美食等乡村旅游传播符号,打造更多特色美丽乡村,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绘就“游在乡村、吃在农家、住在民宿、带走山货”乡村振兴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