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五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奥密克戎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日前,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发布通报,将依法严厉打击隐瞒行程、扰乱诊疗秩序、编造散发虚假疫情信息、拒绝隔离治疗等涉疫违法行为。此举将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更好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社会秩序稳定。
近期我国疫情多发频发,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更加复杂而隐匿,缺乏特异性表现,为防控增加了难度。当此时期,唯有众志成城,抢时间、拼速度,采取更有效的举措,集中力量办大事,就能不断取得疫情防控的新进展;但凡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哪怕是不起眼的拖延、瞒报、传谣,都有可能让“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自觉遵守防疫要求,是保护自我的当然之举,也是关爱他人的应尽之责。必须看到,执法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形成震慑、明辨是非、更好引导公众行为。毕竟,抗疫点多面广战线长,一线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时仍有应接不暇之感。如果一些人只顾小我、不顾大局,势必会消耗更多公共资源来堵漏洞,牵涉更多人力物力来除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防控,要在个人。多一些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减轻抗疫压力、凝聚最大合力,让防疫政策更好见效。
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人们有疲惫、焦躁之感在所难免。但这不是消极怠惰的理由,更不是任性而为的借口。要看到,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些代价,但是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是值得的。事分轻重缓急,为了他日的方便而选择暂时的不便,为了更好的团聚而选择暂时的分离,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当然,将防控影响降到最低,“精准”是道必答题。从更好满足老弱病残孕等就医需求,到切实关心跨城上班族等群体,再到优化出行码健康码功能,相关部门拿出更精准的措施,更温暖的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防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人民群众带来安心与舒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联合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对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病例收治、抗病毒治疗等做出新调整,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明确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
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
新版诊疗方案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
方案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核酸检测仍是确定新冠感染的“金标准”,抗原检测不能替代核酸检测。
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
根据各地反映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等意见,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类收治措施。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
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两种特异性抗新冠病毒药物写入诊疗方案,即: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
有关专家表示,方案结合各地临床救治经验,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增加了针灸治疗内容;结合儿童患者特点,增加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
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及其后注意事项
据介绍,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
据此,新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此外,方案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