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序共享,实现跨企协作联动
——探索共享式园中园发展路径系列报道之三

位于宁晋县的河北欧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辐照车间,为当地多家企业的半成品进行辐照工序加工。 谷昭威摄
本报记者 刘瑞凤
10月24日,位于宁晋县的河北欧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享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十余条辐照生产线高速运转,为当地多家企业的半成品进行辐照加工。
“辐照是光伏线缆等特种线缆生产的重要工序。两年前,咱县里压根没有这类高端设备,只能把产品运送外地进行辐照加工。”正在车间跟进订单的河北津川线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轩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候最怕遇到雨雪天气,运输路上一耽搁,订单交付期就会被迫推迟,不仅影响客户信任度,还得承担违约风险。
这样的困扰并非个例。产品结构复杂、生产工序繁多,对企业而言,拉长了生产周期,还让产品损耗、订单交付延迟等风险增加,成为制约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难题。
近年来,我市聚焦这一产业发展痛点,创新打造“生产工序共享”模式,打破企业间的生产壁垒,推动资源高效整合,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
宁晋县先后建起欧达、优唯两大辐照加工共享车间,为当地上百家企业提供辐照工序共享,搭建起“家门口的协作平台”。
“守着共享车间,生产效率直接翻倍。”李轩指着刚完成辐照的产品,底气十足地说:“现在早上接单、上午生产、中午完成辐照、下午就能发货,订单交付准时率从原来的不足60%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企业接单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三成。”
如今,这种高效的生产工序共享模式,正在我市各个特色产业集群中加速推广应用。
在任泽区邢湾机械制造“共享式园中园”内,跨车间、全流程的工序协同正成为常态。E1车间内,数台大型数控冲压机床正轰鸣运转,一块块钢板经过裁剪、冲压、折弯,变成叉车车壳的各个部件,工作人员熟练地进行焊接、打磨——规整的叉车车壳完成初加工。与此同时,E5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车架管材,自动化组装线完成焊接、除锈、喷漆等工序,一个个标准化车架有序下线。
入驻园区的邢台鸿乾机械制造厂总经理张世波算了一笔账:如果企业自建车壳加工车间、车架组装车间,光设备投入就得700多万元,还得招20多名技术工人。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成本根本扛不住。现在,园区实行“工序拆分+共享协作”模式,企业可以把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车壳、车架等部件的生产全由园区内的共享车间完成。
园区负责人刘晓波介绍,他们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共享使用”模式,让入驻企业不用重复购置诸多工序所需的设备,只需根据生产需求“下单”,就能享受专业化工序服务,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近30%。
“相较于传统的生产体系,生产工序共享的优势十分突出。”市工信局中小企业科科长刘会芳认为,这种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和产能协作,推动专业化分工,能够实现整体效率提升。同时,企业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上,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借助工序共享,打破企业边界,整合生产资源,推动生产工序的优化分解与高效整合,实现产业整体跃升。现如今,生产工序共享已成为我市企业“协作共赢”的关键密码之一,为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