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2025-10-28 06:45:39 星期二  来源:邢台日报

本报讯(记者周林 通讯员吉同帅)“现在每个月有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保障了。”10月27日,新河县荆庄乡贾村村民贾冬说。9月初,荆庄乡民政助理在入村走访、排查风险时发现,贾冬因病生活陷入困境,便立刻启动核查程序,帮助提交申请,为她办理了低保。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自2023年,我市连续3年将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列入20项民生工程,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范围,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截至9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0.8万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4万人,低保边缘家庭7.9万人,实施临时救助7000余人次。

为实现群众“找”政策向政策主动“找”人的转变,市民政局不断完善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工作机制,定期安排民政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社区走访摸排,了解群众困难情况,对符合低保、特困、低边和刚支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落实救助政策、对突发临时遇困人员实施临时救助。

剪指甲、洗衣服、扫院子……在宁晋县北河庄镇西沙良村村民高拴起家中,民政服务站服务人员李春燕、连立省为老人提供社会救助家政服务。多年前,因一场疾病,高拴起双目视力只有0.01,起居生活很不便,被纳入困难群众帮扶体系。详细了解他的需求后,宁晋县民政局为他安排了专门的服务人员。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深化,其内涵也在从“兜住底线”向“提升质量”拓展。我市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分类编制服务清单,提供多样化、差异化服务,内容涵盖了医疗护理、健康咨询服务、陪护服务、基本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康复保健等各方面,社会救助服务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市多地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情的救助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河县、临城县高标准完成省社会救助“物质+服务”试点工作、宁晋县高质量完成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邢台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