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亲子活动从阶段性开展向常态化推进
家校社联动共促学生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席晶 通讯员 杜艳峰
“爸爸加油!我们是第一名!”近日,市信德小学亲子运动会现场,一年级学生尹腾洋兴奋地挥着双手欢呼。赛道上,“两人三足”项目中家长与孩子步伐默契,“亲子接力”游戏中双方奋力奔跑,加油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一幕,正是我市中小学持续深化亲子活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鲜活场景。
今年以来,我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校园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校外基地拓展实践空间、研学线路丰富体验维度,推动家校社三方紧密联动,让亲子活动从阶段性开展向常态化推进,为学生成长注入多元活力。
校园亲子活动
搭建家校互动桥梁
10月14日上午,市达活泉小学操场上,红蓝两色队服格外醒目,一场亲子足球趣味赛正在火热进行。家长与孩子在绿茵场上追逐奔跑,时而默契传球,时而合力防守,场边助威声不断。除足球赛外,该校还定期举办亲子运动会、成果汇报演出等活动,让家长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场景,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市马路街小学推行“一起上场——家长参与体育计划”,邀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体育辅导员”,协助组织校园运动会、体育社团训练等活动。“我们都特别期待学校的亲子活动,跟爸爸妈妈一起踢球、做游戏,特别开心!”该校四年级学生杨昊杨说。
除体育类活动外,文化体验类亲子活动同样精彩。市立德小学每周举办“亲子共读分享会”,家长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故事感悟,让书香成为连接亲子情感的温暖纽带。
中学阶段则聚焦“成长型亲子对话”等活动。市第三中学(西校区)开设“智慧家长课堂”,心理咨询老师结合真实案例,引导家长解读孩子“行为密码”,让家长和孩子相互倾诉心声,化解成长中的矛盾与困惑。“以前总觉得孩子长大了,不愿意和我们交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也学会了用更平等的方式和他沟通。”学生家长马吉昌说。
亲子活动基地
拓展校外实践空间
近日,市东关逸夫小学在邢襄生态园举办“亲子玩科学 思维趣探索”实践活动,吸引1500余组家庭参与。活动中,孩子们展示街舞、唱歌等才艺,还与家长共同组装机器人模型,感受科技的魅力。同时,“背靠背夹气球奔跑”“亲子跳绳接力”等互动项目轮番上演,在欢声笑语中,亲子默契悄然升温。
今年9月,我市依托邢襄生态园优质自然生态与完善设施,建立邢台市亲子活动基地,精心设置萌宠互动、森林潮玩、亲子游乐等特色体验区,打造集教育、文化、旅游与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全市家庭提供优质亲子活动空间,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国庆节假期前期,市南园路小学的1200余组家庭齐聚亲子活动基地,以“同心迎国庆亲子踏秋行”为主题开展家庭实践日活动。现场,家长和孩子们用废旧报纸、塑料袋设计服装,展示“亲子环保时装秀”,传递绿色低碳理念。他们还共同绘制十米长卷,将天安门、长城、邢台清风楼等元素融入画作,以绚丽色彩传递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亲子活动基地是我市推进‘温暖之城’建设、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京礼表示,基地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功能分区、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主题亲子活动,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为构建高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提升市民家庭幸福感注入新活力。
亲子研学线路
提升家庭互动体验
“咱们邢台的变化太大了,越来越美了。”近日,在市第二十五中学“探寻家乡脉络,共绘未来蓝图”亲子研学活动中,学生刘逸辰望着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沙盘模型,兴奋地和家长分享感受。此次亲子研学活动吸引100余组家庭参与,他们通过沙盘模型、多媒体影片,系统了解邢台的城市历史沿革、当前建设成果及未来规划蓝图,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市金华实验小学围绕“红色基因、历史古村落、家乡探泉、科学地质”设计研学线路,构建起“个人—团体—班级—校级”四级联动机制。研学途中,亲子搭乘“抗大号”专列赴抗大陈列馆,在红色故事中感悟革命精神;走进英谈古寨,触摸青石板路、古民居建筑,感受村落文明的积淀与新生;在家乡水脉寻踪活动中,学生化身“百泉推荐官”,用文字与镜头记录泉城之美;他们还深入邢台大峡谷,观察岩层构造、采集样本,在实践中学习地质知识。
除了文化与自然研学,运动类研学活动同样受到亲子家庭的欢迎。“童享骑迹,活力襄湖”亲子骑行活动中,近千组来自育红小学、育才小学的家庭,沿着襄湖绿道整装出发,一支支骑行队伍穿梭于绿意盎然的公园间如流动的风景线,家长与孩子相互鼓励、并肩前行,在畅快骑行中增进亲子感情。
今年以来,我市推出“泉城有爱·一路童行”亲子研学线路,串联郭守敬纪念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泉文化体验中心、浩盛晴灯光小镇等特色点位,通过“学校组织、家庭参与、专业指导”的模式,让亲子研学成为常态化育人活动,在行走的课堂中,助力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