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针丝舞,让老编织“潮”起来走基层
本报记者 谢霄凌 通讯员 杨欢
近日,南和区市场路一间不大的手工编织小店内,色彩艳丽的编织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花束造型鲜活饱满,卡通饰品灵动可爱,毛线摆件尽显巧思。这些饱含“匠心温度”的手工艺品,均出自店主谢麦格之手,这位编织达人用二十余年坚守,让编织老手艺生机勃勃。
谢麦格与编织的缘分,始于12岁那年的“成就感”。“从小羡慕别人穿毛衣、马甲,学织了人生第一件毛衣,那种开心到现在都记得。”回忆初遇,她满脸笑意。此后,毛线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即便因琐事中断,缘分从未断开。
二十余年间,谢麦格深耕钩、绣、编、织等传统技法,更主动打破“老手艺”刻板印象,融入现代美学设计。她捕捉当下审美趋势,让作品色彩更艳丽明快、造型更立体生动,研发出卡通摆件、家居收纳、装饰花束等1000余个品种,让实用的编织品变身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生活美学单品。
“咱做手工也得跟着流行走,这是网上火的花束毯。”她边展示作品边说。
这份事业远比想象中辛苦。为赶订单、研新品,她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指尖磨出厚茧;曾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赶制毯子,起身时腰都直不起来,热敷后继续;冬天织针冰凉,为保证针法精准不戴厚手套,指尖冻得发红发僵,搓手哈气接着干。此前她打过工、尝试过其他工作,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直到重拾毛线针,才找到生活节奏。
如今,谢麦格萌生了传承心愿。去年起,她与学校、书店等单位合作开展“编织文化小课堂”,手把手教孩子钩织小花、小太阳。看着孩子们拿着作品满脸骄傲,她总说这是对传承最好的守护。谈及未来,她眼神坚定:“想继续编织,研究新样式、借鉴好创意,跟上时代潮流,把这份传统手艺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