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建设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之六
产旅融合互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王帅薇
当前,沙河市栾卸银杏风景区进入一年中的最佳观赏期,色彩浓淡相宜。如诗如画的风景映衬着蜿蜒的骑行道,不少游客骑着山地车穿行其间,构成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
游客骑行的山地车来自我市天富自行车有限公司的定制生产线。近两年,我市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快建设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推动文旅产业与自行车、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旅游总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前不久举行的第九届省旅发大会,成为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全新引爆点,助力“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实现新提升。
自行车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直接拉动本地自行车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红川绿谷骑行太行”信都区抗大路公路自行车计时赛、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邢台站)……一场场自行车赛事,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我们专门针对变速系统做了研发升级,让参赛选手骑得顺畅。”河北天王自行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太介绍,配备“智能电变系统”的自行车在赛事亮相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有130余家经销商打来合作电话,订单直接排到了年底。
赛事需求还倒逼企业提升产品性能,推动碳纤维、铝合金等轻量化车型加速走向高端市场。目前,我市生产的自行车(童车)已出口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具备竞争力的品牌正在加速崛起。
支撑赛事常态化、骑行大众化,我市精心规划建设了50条总里程约850公里的骑行路线,覆盖“红川绿谷骑行太行”赛道群,囊括抗大骑行线、栾卸银杏林风景区道、岐山湖环道、扁鹊药谷路等多元场景。
这些骑行赛道在承接专业赛事基础上,成为市民游客体验城市风光、山野美景、泉脉文化的“流动风景线”,让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截至目前,“泉城骑行”2025全民积分赛小程序访问量已突破28万人次,国庆中秋假期,日活跃用户4000余人次,成为连接城市与骑友的“数字纽带”。骑行线路沿线的装备店、咖啡馆、餐饮店等商铺,客流量也明显增加。
自行车产业与文旅产业“双向奔赴”、相互带动的同时,农特产品也随着游客走出“深闺”。
连日来,信都区抗大1940街区内游客人流如织,周围商贸生机勃勃。街区中央的美食广场上,信都大锅菜、临城腌肉、威县火烧等特色美食香气四溢;东侧的特色展销区,德金琉璃工艺品、德玉泉乳制品、浆水苹果、蝉房板栗等特色工艺品、农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我们还提供红色旅拍、抗战主题演出等互动服务,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吸引不少亲子、三代同行游客打卡。”街区管理人员李亮说,得益于第九届省旅发大会的举办,街区成为激活山区商街、推广邢台特产的重要窗口,特色工艺品、农产品等销量有了显著提升。
农特产品中,邢台酸枣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背后,是康养产业与文旅产业不断融合,为我市注入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深挖扁鹊中医药文化资源,举办扁鹊文化节、建设扁鹊文化康养度假区、推行“民宿+康养”模式,打造“邢襄太行人家”精品民宿群,推动酸枣产业链从单一种植向睡眠健康产品、药膳、足浴药包等深加工延伸。
一边,串联信都、沙河、临城、内丘等县(市、区),聚集71家A级旅游景区,贯穿南北的太行山文旅康养产业带,正在成为京津冀健康养生目的地。
另一边,清河羊绒等产业也与文旅产业碰撞出新“火花”。天气渐凉,清河县羊绒小镇迎来购物游热潮。当地工厂加紧备货,订单量较平日增长显著,多家企业、商铺推出“嘉年华”“一日游”等活动,与旅行社合作吸引客流。
不只是清河羊绒,隆尧健康食品、南和宠物食品、巨鹿金银花等县域特色产品,正在通过文旅植入商务会展、商圈推介,实现“文旅搭台、产业唱戏”。平乡广宗自行车、沙河玻璃等产业借助文旅市集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以旅促产、以产兴旅”的良性循环。
一辆辆自行车骑出一条产业链,一颗颗酸枣催生一个集群,一件件羊绒衫带动一条购物旅游线……当下,我市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产旅融合互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让城市在双向赋能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