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237项天宫神槐挺立千年 无言诉说乡愁

2022-07-24 10:59:38 星期日  来源:牛城晚报

地点:南宫市南便乡北天宫村;树龄:1400余年

本报讯 似乎每个村子或城市都会有一两棵古老的参天大树,见证着村子的历史变迁,它们无声无息,像忠诚的战士,守护着村庄的安宁,给人们带来归属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南宫市南便乡北天宫村,民风淳朴,百姓多以种田为生。村北的北天宫小学内,传出学生嬉笑打闹之声,洋溢着青春活力。这里原本是佛教圣地普明寺旧址,据传在公元1178年,古南宫地区发生洪灾,当地村民相继逃至寺院,才幸免于难。当时皇帝听闻后,赐九龙金字匾牌,并赐名普明寺。普明寺先后在明朝和清朝乾隆年间经历了两次大的修缮。如今,古寺仅剩遗址,而树龄已有1400余年的槐树,虽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这棵槐树是唐代兴建普明寺时栽种,树高15.5米,胸围5.9米,地围8.2米,树冠21×19米。千百年来,虽经雷电相击,树干中空,但树冠圆满,枝杈茂盛,被村民奉为“神槐”“槐王”。

据记载,公元626年,唐王李世民登基后,为巩固政权,“普渡愚昧无知,引导人们从善”,御准全国建造寺院360座,该寺即为其中之一,规模较小,遍植槐柏。传说,明永乐二年,中原发生特大洪水,房屋倒塌,家园被毁,因该寺地势较高,村民到此避难,庙内和尚以此槐叶、槐荚为菜安锅舍粥。永乐皇帝视察灾情时,见寺容繁华,风景秀丽,庙宇修建奇特,又闻槐叶(荚)可当菜充饥,触景生情,开口说道“真乃天宫神槐也”。“天宫神槐”由此得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祖们种植的“神槐”静守一方,与世世代代的村民相伴,默默无声地隐居于天宫村,静静看着日出日落。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昊通讯员赵叶红)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