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都区西郭庄村附近的仲毅园里,苍松翠柏下,矗立着张仲毅烈士纪念碑,石碑上雕刻着张仲毅烈士的生平事迹。
张仲毅、直隶第十二中党支部、直隶四师支部……顺着轨迹,一段尘封的革命岁月如在眼前。
探寻红色起点,一路追寻邢台党组织创建的足迹。睹物缅怀,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星火燎原的光芒,触摸到当年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脉动。
中共邢台直隶第十二中学党支部
革命火种
122年前,西郭庄村东北角的一家小院里,诞生了一名男婴,他是家里第二个男丁,名叫张仲毅。
这处典型的北方老式四合院,就是著名的“张家小院”。
1918年,在顺德中学堂毕业后,张仲毅考入保定直隶省立高等师范学校。三年后,张仲毅在保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当选为执事(团地委书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邢台城乡传播,各种进步的群众组织相继建立,并进行了早期的革命活动。
1922年春,张仲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成为邢台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经常回邢台,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5年4月,受中共北京区委的派遣,正在天津任教的张仲毅与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到达邢台,任务是在邢台建立发展党组织。他们深入到革命氛围浓厚、思想比较活跃的直隶第十二中学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最后确定介绍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邢台发展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运动的开展,工农群众的初步觉醒,进步组织的涌现,都为邢台党组织的建立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中共邢台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支部
星火燎原
直隶第十二中学,在古老的邢州大地上,曾是一所重点学府,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当时称为龙岗书院,旧址在原邢台县招待所。
如今旧址上建起一栋栋高楼,已寻不到当时的印迹,但这段隐匿于车水马龙后的历史,却时刻提醒,曾经有一群革命先辈怀揣着坚定的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革命圣火。
早在1921年,直隶第十二中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建立了“读书会”,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5年,于方舟和张仲毅在该中学培养了一批具有满腔革命热情的进步青年。
1925年8月,国民军第二军陕西骑兵第一旅移驻邢台,在该旅做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王环心等,在直隶第十二中学学生中发展了沈国华、蔺朝杰等人入党,并随即建立了中共邢台直隶第十二中学党支部,这是邢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随后,沈国华到邢台四师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发展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1925年11月,中共邢台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支部建立。
直隶四师旧址就在邢台学院里,原有九进院落,现仅存两排校舍和一个西屋。
邢台学院校史办主任葛仁考说:“随着两个党支部的相继建立,邢台的革命活动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邢台一带各县党组织也逐步发展起来。”
之后,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在邢台成立党的地方领导机关——中共顺德特别支部,负责邢台、南和、巨鹿、柏乡、任县、平乡等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机关办公的地点就在“张家小院”。
1927年2月,顺德特支改建为中共顺德临时地方委员会,地委活动范围与顺德特支相同。至此,邢台地方党组织有了较完善的发展。
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旧址
铭记历史
“张家小院”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以及在“仲毅园”里,每年都会迎来无数人瞻仰。
一有机会,张家人总会把自己所知道的史料一一讲解,积极宣传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张仲毅的孙子张振海说:“要把张家小院的故事代代相传,把革命的精神传承下去。”
直隶四师旧址被邢台学院设为院史陈列馆。看着灰砖硬山式砖木结构,仿佛让人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充满激情的年代。
葛仁考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贵史料、一张张定格历史的资料照片,无不记录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铭记和传承,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每年,邢台学院都会开展各种红色教育活动,颂扬革命烈士,传承红色精神。邢台学院学生李佳晨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同时,要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张仲毅烈士纪念碑
●记者手记
有了信仰,就有了奋勇前行的动力和披荆斩棘的勇气。
一路追寻邢台党组织创建的足迹,感受到一位位革命先辈怀揣坚定的信仰,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信仰如山、信念如铁。正是有了这种信仰,一代代共产党人才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过往,面向未来,我们更要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图: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博
海报:田龙彪
手绘:邢台学院 谢宇光
编辑:连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