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邢台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红色资源丰富。今日起推出“传承邢台红色基因——人物篇、故事篇、热土篇”栏目,通过记者走访邢襄大地上的红色纪念地、革命遗存以及革命先辈的后人等,追忆当年革命斗争故事,展现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丰功伟绩,以及在党的领导下邢台的历史巨变,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念和斗志,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进一步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动力和实践成果,全力推动邢台高质量赶超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张仲毅:邢台第一个共产党员
99年前,信都区西郭庄村的张仲毅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邢台有了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邢襄大地播下红色种子,燃起燎原之火。
3月24日,记者来到仲毅园,院内矗立着张仲毅烈士纪念碑,雕刻在石碑上的生平事迹,记录了他在邢襄大地上如何在苦难与黑暗中点燃最初的星星之火,如何在青春与热血中迸发磅礴力量……
张家小院旧址
唤起觉醒力量
“坐落在信都区西郭庄村东北角的张家小院,从外观上看去,朴实无华,与古城四周数不清的农家院落没有二致,但却有着传奇的故事。”信都区退休干部李东川在他的纪实文学《张家小院的故事》开篇写道。
岁月和历史交织成一个坐标,定格于1899年。当年,张家小院里第二个男丁降临,起名张仲毅,字浮先。
张仲毅的父亲张九如系清末秀才,思想较开明,尊崇新学,经常给子女讲黄花岗烈士、秋瑾、徐锡麟等人的故事,还常把进步书籍带回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1918年,张仲毅在顺德中学堂毕业后,考入保定直隶省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习,同时还在保定育德中学任教。自此,他开始接受革命新思想,思想日益进步。
当时,中华大地正在掀起一股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浪潮。张仲毅和一些进步青年,最早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传播。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开始根植在他的心坎上。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他就率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张家小院旧址房间内悬挂着张仲毅及哥哥张信卿、弟弟张绍先、侄子张啸宇的照片
点燃红色火种
作为邢台人,张仲毅时刻关注着家乡,关注着这片燕赵故土。
1922年春,在革命先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邓中夏的帮助下,张仲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从直隶省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张仲毅到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寒暑假或平时回家探亲时,他都会在邢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5年4月,受中共北京区委的派遣,正在天津任教的张仲毅与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到达邢台,任务是在邢台建立发展党组织。
他们深入到革命氛围浓厚、思想比较活跃的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党员发展对象,逐人进行谈话,最后确定介绍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邢台发展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此,古城邢台有了革命的火种。很快,这些革命的火种即成燎原之势,燃遍邢襄大地。
1925年8月,邢台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邢台直隶省立十二中学支部。12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在邢台成立党的地方领导机关——中共顺德特别支部,负责邢台、南和、巨鹿、柏乡、尧山、任县、平乡等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机关办公的地点就在西郭庄张仲毅家。
赓续红色基因
1927年初,张仲毅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28岁。
临终前,他让人把张信卿叫到跟前,从枕边拿出一方绢布包裹。
“大哥,这是我曾经编辑过的六期直隶《教育月刊》,各期我都珍藏了一份。今日传给你,你要好好保存下去,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宣传教育更多的青年人。”
张仲毅英年早逝,张家小院的人决心把先烈播下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
在张仲毅的带动影响下,他的家人相继走上革命的道路,他的哥哥张信卿、弟弟张绍先、侄子张啸宇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邢台的早期共产党员。
如今,张仲毅的孙子张振海已经76岁,他们一家40余口人,生活在全国各地,从事着各行各业,虽然聚少离多,但每个新生命都会有共同的人生第一课,将张仲毅和张家小院的故事代代相传。
“抗大号大篷车”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为各界人士倾情讲述张仲毅的革命故事。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史学习“云课堂”,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关于张仲毅事迹的学习资料……
3月5日,信都区关工委到市十四中学开展党史宣讲活动。课堂上,李东川满腔深情地给学生们讲述了张仲毅和张家小院的故事,在场的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听完张仲毅的事迹,学生李欣雨说:“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次次学习,让历史的接力棒代代交接、薪火相传。触摸着过去的艰险、荣光和辉煌,对家与国的热爱,便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党史如镜,映照着仁人志士的青春热血,更召唤着后来人薪火传承、开拓进取、续写辉煌。
记者手记:
点燃红色火种,坚守理想信念。红色基因已流淌在邢襄儿女的血脉里。
在采访张仲毅烈士事迹时,无时不被他身上迸发的红色精神所感染,他的理想追求、初心情怀虽历经岁月,依然熠熠生辉。他的故事犹如一部巨著,召唤着每一位后来人传承创新、开拓进取、续写辉煌。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将誓言许在了最好的年华,成为“红色群体”值得追忆的厚重底色。我们要接过他的接力棒,传承红色精神,担当新的使命。
文图: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谢霄凌
海报:田龙彪
手绘:邢台学院 谢宇光
编辑:连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