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更牢 动能更足
我市加快塑造工业经济新优势
本报记者王芳
11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展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成果。
截至2024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334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817亿元;44个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6122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603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工业经济根基更牢、动能更足,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强动力。
抢滩新兴赛道 开拓产业前景
作为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材料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强劲动能的背后,是我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完善服务保障形成的有力支撑。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我市明确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特种玻璃及玻纤材料、特种合金材料、前沿新材料5大领域,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明确核心承载区和主攻方向,形成了市县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我市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威县为核心,发展先进钢铁材料;以任泽区、襄都区为核心,发展绿色化工新材料;以沙河市为核心,推动特种玻璃及玻纤材料向高端化转型;以清河县、宁晋县为核心,提升特种合金材料竞争力,助力线缆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以市高新区、市经开区为核心,培育前沿新材料。
创新驱动为产业赋能。中钢邢机中试平台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中航上大高温合金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市部分产品入选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目录。目前,全市拥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
精准的服务保障为产业发展注入暖心温度。我市强化要素支撑,保障项目用地、能耗指标,落实设备更新政策;深化人才引育,成立新材料工匠学院,举办专场招聘;开展“一起益企”等系列活动,建立项目包联机制;促进开放合作,组织企业参加知名展会,加强产学研对接。
各项政策协同发力,5大领域集聚发展态势良好:今年1至9月,全市规上新材料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3.8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市规上工业营收的20.4%。我市将继续深化实施“三聚三提”工作法,即聚项目、提速度,聚科创、提能级,聚要素、提效能,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狠抓集群发展 筑牢工业根基
特色产业集群既是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又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强引擎”。
目前,我市44个集群拥有生产、配套及相关三产企业3.5万余家,吸纳就业86万余人,构建了“县县有集群、个个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我市明确县委书记、县长就是集群书记、集群县长,并成立市级产业集群服务中心,专班推动集群发展。出台15条集群高质量发展措施和平乡广宗自行车、隆尧食品等5个重点集群支持措施。各县针对44个集群逐个制定工作举措,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的浓厚氛围。
突出创新驱动、龙头带动、链主引领,力促集群扩规提质。集群拥有各类创新平台420个,19个重点集群省级创新平台实现全覆盖,44个集群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72%;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7家、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77家、国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8家,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共享智造”方面,我市通过政策引导、案例示范、对接交流等方式,鼓励支持集群龙头企业探索原材料集采、关键设备、生产工序、产品设计等共享路径,持续提升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26个集群44家企业建设了共享工厂(载体),2300余家企业参与共享,利润率提升10%。将培育发展“共享式园中园”作为突破口,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目前共培育31个“共享式园中园”。
邢台金字招牌越擦越亮。19个省重点集群省级以上检验检测机构实现全覆盖,集群内企业累计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61项,推动清河羊绒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立足新起点,我市将着力打造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加大“领跑者”企业培育力度,建设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引领特色产业集群走“一流标准、一流质量、一流品牌、一流信誉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抓技改投资 积蓄增长动能
投资增长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大力开展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工作,实施“技改投资龙年倍增行动”,以技改投资倍增促进工业投资提升,激活了工业发展新活力。
加强项目谋划,筑牢投资增长“项目池”。构建分层分类、梯度推进的项目谋划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产业基础产品和核心技术,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为技改项目落地;为工业、技改投资提升奠定项目基础。“十四五”期间共推荐1500余个项目纳入河北省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清单。
细化项目管理,打通落地见效“快车道”。构建“分类台账+包联帮扶+全流程服务”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目前,全市在库工业项目1028个,在库技改项目753个。推行“一对一”包联帮扶机制,为项目提供从立项审批到投产达效的全链条服务。同时,重点推进邢钢搬迁升级、中船氢能制储、中车新能源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量。
强化政策支持,注入持续增长“动力源”。建立“项目储备—推荐申报—资金落地”全流程工作机制,力争各类政策红利落地见效。“十四五”期间,全市共有414家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5个工业领域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6亿元;89个项目通过工信部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审核,目前合计签约贷款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