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籍明泉
“钱袋子”关系着国与家,回应着百姓期盼。11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晒出“邢台财政答卷”,展示“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事业发展成果。
围绕“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建设,累计筹措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资金143.7亿元;实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等政策,补助资金1.38亿元;安排资金3356.52万元,对全市5.97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予以减免……我市持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真金白银”更多地用到了改革发展和民生保障上。
打开“邢台财政答卷”,一笔笔实实在在的投入,一项项精准有力的举措,从科技、生态、产业等方面,多层次呈现邢襄大地跨越赶超发展的脉动。
重大战略部署保障有力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全力保障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围绕“工业立市、文化兴市”战略,一方面,累计统筹市以上各类财政资金15.8亿元,支持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一方面,累计统筹市以上各类财政资金32.9亿元,特别是今年以来争取上级资金6000万元支持承办第九届省旅发大会,构建城乡互动、山水融合的文化旅游格局。
围绕“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建设,我市累计筹措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资金143.7亿元,重点聚焦持续深入推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取得百泉竞相奔涌、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等一大批可喜的成绩。
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我市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超3亿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繁荣发展新画卷。
多维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高效的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具有邢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资金投入上不断加力。“十四五”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累计达26.1亿元,2024年的科技支出相比2021年实现了近一倍的跨越式增长。在财政投入带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十三五”末的20.26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55.7亿元,增幅达175%,科技创新硬实力持续增强。
在企业创新上赋能增效。实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等政策,补助资金1.38亿元,惠及科技企业超过1200家。运用“税收返还+奖补”的组合政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大胆投入创新研发。2021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有4665户企业享受到这项政策,加计扣除金额达102.34亿元,极大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在成果转化上持续激励。我市围绕44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市本级累计投入科技计划专项财政资金3300万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以来,共立项支持276个项目,包括66项重大科技专项和210项重点研发项目,覆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关键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更加紧密。
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十四五”以来,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改革创新,累计投入143.7亿元,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环境治理打出组合拳。“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筹措资金90亿元,助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清洁取暖改造、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项目,蓝天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2024年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58.3%,较2020年翻了4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不断巩固提升。
自然资源保护下足绣花功。“十四五”期间,我市投入资金35.2亿元,助力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构建了以2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名片更加响亮。完成全省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4个矿山纳入全省首批省级绿色矿山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造林绿化筑牢防护网。我市统筹用好上级财政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着力推进“双重”“三北”等重大工程,指导信都区、沙河市、内丘县、临城县完成造林绿化100余万亩,打造“七彩太行”、万亩酸枣示范基地、“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等一批亮点工程,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加快完善现代财税体制,持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全面提升财政管理质效,不断放大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更好为大局服务、为民生护航、为发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