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程村: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生态环境
本报讯(记者孙瑞超)11月25日,泜河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县城段,碧波荡漾,水鸟翻飞。河流南岸不远处,是北程村的500余亩梨园。园内,修剪后的梨树树冠层次分明,枝干向外延伸,正为来年丰收积蓄力量。
梨园内有上百年的古梨树580余棵,其中,12棵梨树已有500岁高龄,形成了“春季花如雪海,夏季满目苍翠,秋季硕果满枝,冬季状如虬龙”的景观。“这片梨园是俺们村的宝贝,我们会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北程村党支部书记赵志贤说。
当地对古梨树的偏爱,藏在细节里。梨农采取老办法,在树干上绑草诱杀虫卵,用特制刀具刮除老树皮除菌,将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减少农药使用。这些“活文物”,至今仍保持着年均500公斤的挂果能力。
村民曾在河边挖土造田,毁坏不少树木。泜河岸边风沙肆虐,村南农作物长势惨淡、收成寥寥,成了村民的痛。从那时起,村里就立下“不砍一棵树”的规矩。当时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保护古梨树,栽植新梨树,保生态、富口袋。
他们还扛着铁锹、背着树苗,在泜河南岸与梨园之间种植杨树、柳树等。如今,已构筑起长约3000米、宽约60米的防护林。
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2018年,临城县以邢台市第二届旅发大会为契机,采取河道疏浚、堤防修筑及岸坡生态防护等方式,全方位推动泜河综合治理。
生态好了,梨园发展同步受益。自然成熟的梨果水分足,含糖量约15%,亩产量高达3000公斤。
在北程村的一次村民交流会上,35户梨农决定成立临城县羲和梨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北程”商标,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俺们的梨果被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扫码可查。”该合作社负责人沈立荣说,现在大家忙着为梨果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剪下的梨树枝能干啥?沈立荣的回答是,加工成梨木筷、梨木擀杖。梨糖、梨干、梨酒、秋梨燕窝……梨产业还“长”出新枝,让梨农增收渠道更广。
今年清明前后,如雪似玉的梨花竞相开放。梨园推出文化雅集等“梨花+”特色活动。百年梨园的招牌擦亮了,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卖农产品、卖文化、卖生态。”赵志贤说,梨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融合种植、加工、文旅的综合产业,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