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5.7亿元
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本报讯(记者尚子琪)11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具有邢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作用,“事前鉴定”试点数量和鉴定金额均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20.26亿元大幅增长到2024年的55.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0.92%大幅增长至2.01%,全省设区市排名从第十位跃升至第五位。累计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4.25亿元,实施229个重点创新项目,17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37个项目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
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我市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深入开展入企服务培训活动,引导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02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88家,纳科诺尔牵头组建“河北省高精密智能化辊压装备创新联合体”,入选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
创新体系日臻完善。我市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各类创新平台的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着力建立完善具有邢台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共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2个,市级创新平台284个,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实现全覆盖。县域科技创新A类县10个,18个县(市、区)全部退出了C类县,区域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瞄准京津地区优质创新资源,我市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京津研发、邢台转化”的创新格局。2024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4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26.3%。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场景,16个项目进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决赛,8个项目获奖。着力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培育省级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7家,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2倍。
创新环境明显优化。我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组建33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开展技术攻关90项,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11个,数量全省第一。积极发挥产业科技特派团作用,通过梳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136项,申报专利120件,开展产业科技招商92场次,为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持续创新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汇演展演等品牌科普活动,营造鼓励、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