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籍明泉
“三农”稳,天下安。11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展示了“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三农”成绩单: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8.9亿斤,较2020年增加1.9亿斤;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收转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4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7.65%;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0.22%……
邢襄大地,沃野之上、山乡之间,“三农”压舱石作用越来越凸显,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时期,邢台是如何做到稳产保供、端牢饭碗的?
我市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持续实施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单产提百斤行动,开展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开展粮食增产关键技术攻关,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分别稳定在98%、95%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4万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8.9亿斤,较2020年增加1.9亿斤。今年南和区阎里乡百亩高产攻关田小麦亩产高达868.27公斤,实现小麦单产水平新突破,小麦、玉米两季总产达到1879.06公斤/亩,刷新我省新纪录。
在装足“米袋子”,牢牢端住饭碗的同时,我市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菜、肉、蛋、奶、果品种丰富、供应充裕。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持续推进“净菜进京”,与北京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3个,总面积达到7432亩。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农村是广大农民的家园。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民的期盼。
“十四五”时期,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打造“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8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村255个。
打好和美乡村“第一仗”。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彻底清除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7.65%,较2020年提高27.65个百分点。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49%。实施村庄绿化“百村示范、千村提升”行动,37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坚持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小微改造、精细提升,因地制宜提升村容村貌,全市农村面貌和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康养、旅游民宿、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参加“冀农乐”农民文化体育活动,2个乡(镇)、14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拓宽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
过渡期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积极成效。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我市坚持“早宽简实”,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将监测标准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32548人,27273人已稳定消除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的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显著提升。持续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每个脱贫县形成“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用足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就业载体,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奖补和社保补贴政策,拓宽增收渠道。其中,巨鹿县“1+3+1”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入选全国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实施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酸枣仁加工占全国总量70%,金银花产量占全国总量60%,打造19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食品加工产业隆起带连续两年列入河北省委一号文件,“一带五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隆起带累计完成投资123亿元,实现130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市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573家。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邢襄大地上奋力谱写“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