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风景秀丽的七里河。 陈思佳摄
本报记者籍明泉
青山绿水间,太行泉城、美丽邢台新画卷徐徐铺展——
前南峪又见新绿。90.7%的林木覆盖率,含量爆表的负氧离子,让人浑身都透着清爽,“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愈加亮丽。
七里河频添“新客”。青头潜鸭在浅滩嬉戏,苍鹭白鹭在芦苇间时隐时现,为秋日增添了几分灵动。
新能源产业蓄势而发。中车新能源项目试生产,首家氢、电、油、醇四合一综合能源站建成,产业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生态向美,产业向绿。“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邢台。太行泉城的气质越来越美、颜值越来越高
■生态向美,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越来越多
今天的百泉鸳水公园,一泉一特色,一步一美景。“在环湖步道上散步,到观景平台上打卡拍照,心情舒畅愉悦。”市民韩长青说,到百泉鸳水公园赏泉景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市大力修复水生态,坚持节、管、调并举,引、蓄、补发力,有效推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华庄泉、瓦罐泉、月亮泉、盼生泉等泉眼持续喷涌,形成“一泉一景”特色景观体系。如今,在公园、在河岸、在路旁,人们赏泉、听泉,近水、亲水,“泉生活”已经融入百姓日常。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精细治理换来蓝天增多,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我市依托“郝氏造林法”等先进技术,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建设太行山前湿地群,生态屏障越筑越牢。目前,37个村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我市于2022年获评全国森林城市。
■产业向绿,锚定“双碳”目标全面转型
绿植花卉、钢铁雕塑随处可见,废弃厂房和高炉底座变成创意景观,还有户外钢铁博物馆……位于信都区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昔日排放大户,今朝治污先锋。经过技术改造,德龙钢铁实现30%以上的烟气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3万吨,变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钢铁行业树起绿色转型的标杆。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市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在全面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邢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序推进,装机规模达1200兆瓦,建成后将显著增强华北电网的调峰能力。
在市高新区,大数据产业迎来“人工智能+”时代,太行智算中心点亮4000P算力,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园建成投用;在市经开区,总投资60.7亿元的中船氢能项目设备安装调试正在紧张进行……
如今的邢台,产业“含绿量”不断转化为发展“含金量”,正努力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点绿成金,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高价值”
万亩林海层林尽染,景观水系潺潺流淌,自行车赛道蜿蜒林间……眼下,沙河市白塔镇栾卸村的景致格外动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赏景、骑行。
栾卸村先后建成恒利集团工业区、恒利庄园居住区和万亩银杏林生态区,走出了一条“科学绿色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不少青年人想返乡创业,连留学归来的儿子也带着媳妇回来发展了。”村党总支书记李长庚笑着说。
围绕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把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11月3日,我市完成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签约,成为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又一成果。交易出让方为信都区白岸乡清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受让方为邢台市银河资源开发中心,前者以50万元的价格出让“信都区清泉小流域清泉村山场25年开发经营权”。
在内丘,西部山区森林密布,中部丘陵盛产中药材。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内丘建设43平方公里的扁鹊文化康养度假区,精心培育“旅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营造5个领域25项健康睡眠场景,对周边游客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美起来的邢台,生态“高颜值”正在成就经济“高价值”。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游客总花费超400亿元,同比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