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全面加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优
本报讯(记者马维勇、籍明泉)11月19日,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产业发展质效明显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蓬勃态势。
我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持续实施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单产提百斤行动,开展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8.9亿斤,较2020年增加1.9亿斤。坚持“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并重,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4万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开展粮食增产关键技术攻关,今年南和区阎里乡百亩高产攻关田小麦亩产高达868.27公斤,实现了小麦单产水平新突破,小麦、玉米两季总产达到1879.06公斤/亩,刷新我省新纪录。持续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菜、肉、蛋、奶、果品种丰富、供应充裕。
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早宽简实”,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将监测标准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2865户32548人,通过精准分类帮扶,已消除风险10833户27273人,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2032户5275人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持续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每个脱贫县形成了“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内生造血功能。同时,用足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就业载体,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奖补和社保补贴政策,每年为6700余名脱贫家庭子女发放“雨露计划”补助2000余万元,为1.2万名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800万元。
我市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实施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6%,较2020年提高2.3个百分点。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酸枣仁加工占全国总量70%,金银花产量占全国总量60%。农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已成功打造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9个。加快建设食品加工产业隆起带,农产品加工业强市地位进一步巩固,2024年,全市119家食品加工规上企业实现营收516.4亿元,全市食品加工“一带五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业态新模式表现抢眼,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22降低到2.03。
“十四五”时期,我市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建设重要一环,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收转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4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7.65%,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8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村255个。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参加“冀农乐”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全市共有2个乡(镇)、14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我市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规模经营主体数达到10756个,规模流转率达到72.72%,规模经营面积超过250万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宁晋县、隆尧县、临城县的5个村被列为河北省2024年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积极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90.22%。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全市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9132家,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10963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7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