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田种出“金福禄”
本报记者 丁邵一通讯员潘志方 李盛鑫
深秋时节,隆尧县莲子镇镇东闫庄村的葫芦田里一派丰收景象。元宝、如意等造型各异的葫芦缀满藤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正在采摘的农户杜彦国说:“这关公造型的葫芦可得轻拿轻放,一个能卖2000多块呢。”
今年是杜彦国种葫芦的第五个年头。2021年,头脑灵活的他盯上特色农业,在3亩地里试种“造型葫芦”。这种葫芦生长初期要套上石膏或钢化塑料模具,顺着模具可以长成多种有吉祥寓意的造型。这些葫芦因谐音“福禄”,成了兼具文化与艺术价值的“香饽饽”,价值远超普通葫芦。
万事开头难。事业起步之时,杜彦国还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首批葫芦要么皮厚如木头,要么模具贴合度差,成型率不足三成。“别人能种好,为啥我不行?”他抱着不服输的劲,翻资料、找专家,从模具材质改良到控温控水,一点点摸索。播种后,他天天泡在田里,选种、育苗、套模,每个环节都守在田里。遇上雨天,生怕模具积水影响葫芦生长,他冒着雨到田间检查排水,双手常被藤蔓勒出红印。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改良,如今杜彦国的葫芦成型率超过八成,年产量1200多个,如意造型的能卖到1000元,价值是普通葫芦的数十倍。销路也从最初的葫芦街摆摊,升级到手机联系老客、线上直播带货,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村里采购。眼下,他正琢磨推出新品“玉壶香瓶”,进一步拓宽市场。
村里人知道杜彦国种得好,纷纷登门拜访想跟着学技术,他也不藏着掖着,手把手教大家怎么选种、育苗、套模。“都一个村的,谁家不想过好日子?只要肯下苦功学技术,几亩地也能种出花样。”杜彦国说,他要带着乡亲们一起种,把他们村的“金福禄”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