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瑞凤
7月21日,位于信都区南石门镇崔路村的枣粮油间作种植基地里,市农科院林果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晓光蹲在新翻的土地边,手里攥着一把圆滚滚的谷种,为围拢来的农户解惑:“这行距间隔4米,酸枣苗扎根不抢肥,底下的谷子通风、透光都没问题。”
这片地是典型的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地貌,土壤贫瘠,干旱少雨,过去以种玉米、豆类为主,农户们忙活一年下来,一亩地能落千余元就算顶好的收成。2022年,李晓光带领科研团队来到这里,把目光投向了酸枣树,但酸枣树栽下前几年不结果,土地不产生效益,遇上连雨天还容易水土流失。“要是能和粮油作物套种,说不定能一举两得。”李晓光开始筛选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谷子、油菜品种,反复试验不同的种植间距和套种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枣粮油间作的模式初见成效。谷子每年5月至7月播种,9月底收获,10月初刚好可以种油菜,两茬作物错开生长季,让土地少了被闲置的空当,利用率从25%提升到75%以上,亩产比以往单一作物种植提高了不少,这让当地农户看到了希望。
“最让俺佩服的是李老师那套育苗技术。”农户姚国法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拍了拍酸枣树的树干。最开始,农户自己育酸枣苗,至少要一年时间,小苗才能长起来,李晓光带着他们改了法子,把田间育苗改为温室穴盘育苗,一个半月,小苗就能移栽到地里,育苗周期短、缓苗时间少,赶在雨季栽下去,成活率能到95%以上。
正午的日头正烈,李晓光和农户坐在凉棚下乘凉。“以前总说丘陵地长不出‘金疙瘩’,现在看,是咱没找对法子。就说这一亩地,光油菜和谷子就能收入近千元,等酸枣挂了果,那效益还得再翻两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不远处的田地里,酸枣树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美好的前景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