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芳 通讯员 李立云
7月18日,巨鹿县张王疃乡的田野里机声隆隆。在一片300亩的休耕地上,联合收割机正在收获饱满的绿豆,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这些‘休息’的土地成了增收的‘聚宝盆’。”基地负责人党自彪捧着刚收获的绿豆,脸上满是喜悦。
巨鹿县耕地以壤土、沙壤土为主。近年来,为节约水资源、养护耕地,该县积极落实季节性休耕制度,将传统的一年两茬作物种植模式调整为一年一茬,适当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降低水资源利用强度。目前,季节性休耕已覆盖约4.7万亩耕地。
休耕后减少一季冬小麦,如何保障农民收益?2022年以来,县委人才办积极对接省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依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和省体系杂粮杂豆创新团队,在这里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种植新品种,并配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食用豆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能通过根瘤固氮养地,相当于给土地‘加餐’。”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食用豆研究室主任范保杰蹲下身,指着豆株根系上密集的根瘤向记者介绍。
最新测产数据显示,新品种表现优异:冀绿19号平均亩产160.3公斤,冀绿20号平均亩产152.4公斤,分别较传统品种增产19.17%、13.3%;冀豇1号平均亩产177.5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4.96%。
“从精量播种、中耕除草到机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机器换人’。”党自彪算了一笔账:“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食用豆新品种叠加机械化技术的效益更优,可节水50%、节肥70%、节药60%,每亩地综合增收200多元。”
“通过推广休耕地轮作模式,既能改善土壤环境,又能提高土地效益。”巨鹿县农广技校校长许彦波介绍。为确保技术落地,今年以来,该县县委人才办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开展12期培训800余人次。同时,县农技人员多次下乡指导,并通过现场观摩、短视频教学等方式,推广食用豆新品种、新技术,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豆粒的卡车,党自彪信心满满地说:“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示范规模,让更多休耕地变成‘增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