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川寨唱响传承“新歌”
本报记者 王帅薇通讯员 王冬梅
仲夏时节,沙河市西部太行山腹地绿意盎然,柴关乡王硇村独特的赭红石楼群格外引人注目,吸引着八方游客。这片历经烽火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生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王硇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堡垒村,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沙河解放作出了贡献。村内现存的抗日高级小学、抗日战争交通站等红色遗址,见证了当年“抗大学子”们在战火中坚持学习、英勇抗战的场景。
去年,该村新租用了两处民房,打通院落暗门,还原了战时抗日战争交通站的风貌。7月14日,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徐旻特地带孩子沉浸式体验了院院相连、户户相通的精妙。“我们还了解到,当年村民们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把最后一碗粮、最后一尺布送到前线。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传承。”徐旻感慨道。
在代代传承中,抗战精神已转化为村民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当地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村落建筑进行修复,将明清石楼群与红色遗址、非遗深度融合,打造“太行川寨”文旅品牌。
村民王延平是村里经营农家乐的先行者。随着游客络绎不绝,他的生意愈发红火。去年,他投入70余万元对北院进行升级,并在“十一”黄金周以全新面貌迎接游客。王延平介绍:“北院主要接待散客和团队,南院承接包桌宴席,楼上还开辟了3间民宿,收益相当可观。”目前,像王延平这样从事餐饮、农家乐的村民,全村已有10余家。
在村子中央的一处四合院里,金梭姐妹土布坊传出阵阵织机声,手艺人王香鱼正踩着织机,熟练地演示“四匹缯”技艺。王香鱼说:“过去织粗布主要是供自家使用,现在一条粗布床单能卖到200多元。”近两年,布坊订单日益增多,还带动了30余名妇女就业,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从抗战时期的“堡垒村”到如今的“网红村”,王硇人始终传承着团结奋进的红色基因。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印介绍,近年来,村里修建了红色宣誓广场、革命历史长廊,还推出“重走抗战路”研学路线,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今年,王硇村加紧打造康养民宿,目前外部装修已经完成,内部装修即将进场施工。“我们将通过‘红色教育+生态旅居’模式,传承红色基因,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王天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