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合金材料再生利用产业:
构建循环利用新生态 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本报记者周林
本期采访对象:
清河县科工局工业管理股股长刘中武
清河县数控切削刀具行业协会会长许国强
河北恒凯硬质合金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增利
清河县三合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强
清河县合金材料再生利用产业集群历经近50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废旧硬质合金及钨、钼、镍、钛等稀贵金属经销集散地、重要再生生产基地,并获“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荣誉。然而,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回收体系薄弱、废钨再生技术不高等瓶颈。围绕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破局?清河县科工局、行业协会、链上企业代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建议。
织密回收网 串起产业链条
清河县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硬质合金及钨、钼、镍、钛等稀贵金属经销集散地,其中,废钨流通量约占全国废钨处理量的50%,被中国钨协评为钨资源再生利用试验基地。
“我县拥有一批废钨再生利用企业群,但再生利用率不高,回收的废钨原料有一半流向全国市场。”清河科工局工业管理股股长刘中武认为,需系统性构建“点—线—网”结合的现代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刘中武建议,大型回收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城市设立“城市矿产”回收站点与区域分拣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废旧合金与磨削料的精准溯源、高效归集与智能分选,显著提升原料回收率与品质稳定性,突破现有“回收—再生”单一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价值。
清河县数控切削刀具行业协会会长许国强对此深表赞同,并提出了价值链延伸的具体路径。“数控切削刀具是硬质合金的终端产品,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这一产品的价值延伸方式。”他建议,紧抓冀南合金电商孵化园建设机遇,大力吸引合金粉末制备、高端刀具设计、先进工具制造及专业技术服务企业集聚,着力构建贯通“设计—粉末原料制备—合金生产—工具制造—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实现从基础材料供应商到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蜕变。
加快智造升级 研发攻坚迈向高端
针对智改数转乏力与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的痛点,河北恒凯硬质合金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增利建议,全面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开展大规模的工业设备“以旧换新”行动,优先淘汰熔炼、压制、烧结等关键工序中的高耗能、低效率老旧设备。大力推广MES(制造执行系统)、APS(高级计划排程)及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可视化管理、排程的最优化以及资源的动态调配,从而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清河县三合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强建议,设立再生资源高端利用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与顶尖院所合作,提高废钨合金再生能力,加快由废旧合金集散主导向高端数控刀具再生利用升级。扩大钨资源再生利用和高温合金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类别,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许国强建议,建立“产业集群+研究院+下游龙头用户”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深入分析航空航天、能源装备、高端制造等领域用户对合金性能,如高温强度、耐腐蚀性、耐磨寿命的前沿需求,开展定向研发与迭代升级,推动合金产品系统性更新换代,从“能生产”迈向“优供给”。
抱团协同发展 育品牌优化产业生态
在张增利看来,健康的产业生态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沃土,优化产业生态需着力营造协同高效、品牌卓著的发展环境。他建议,遴选技术实力强、管理规范的领军企业,在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项目上予以重点扶持,树立标杆案例。鼓励其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共享、订单协作等方式,带动链上中小微企业协同升级,形成“以大带小、以强促弱”的共生格局。
“清河合金材料再生利用产业发展时间不短,但目前缺少区域品牌影响力。”赵强建议,整合“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钨资源再生利用试验基地”等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强化集群整体形象与市场认知。鼓励发展合金材料检测认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咨询等高附加值专业服务,推动企业从单纯卖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客户黏性。
“人才是产业生态优化的重要驱动力,反过来,产业生态的优化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许国强建议,针对高温合金研发、智能装备运维、数字化管理等高端人才缺口,制定专项引进政策,建设实训基地,联合高校定向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土地、金融等要素供给,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为集群企业技术升级、兼并重组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