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头泉: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5-06-09 07:53:25 星期一  来源:邢州报

记者 韩肖杰文/图

扫码看视频

“你瞧,那就是狗头泉,听说这个泉眼距离水面有40多米深呢!”6月1日上午,在百泉鸳水公园赏景休闲的一家五口,站在观景台上,指着眼前湖面上的石刻,和家人讨论狗头泉的前世今生。

公园里,平静的湖面上,时有野鸭游过,发出阵阵“嘎嘎”声。百泉鸳水公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优美的环境,波光粼粼的湖面,开阔的视野,来到这里,总是让人心情舒畅,安闲自得。

稻花香里说丰年

狗头泉位于百泉鸳水公园内,与黑龙泉串联而成,历史上,这片区域由十几眼泉组成,泉水充沛,附近的村民都引用泉水灌溉农田,鱼虾肥美稻米香。在百泉鸳水公园北门的牌坊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地涌百泉开鹿郡,山连万岫壮龙冈”,鹿郡即巨鹿郡,这是邢台的古称,龙冈即龙冈县,这是邢台主城区的古称。对联里描绘了百泉涌动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太行山的雄伟壮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狗头泉附近的村民,其生活习惯和水密切相关。种水稻、炖酥鱼、做芦席,用泉水涌出时带出来的细沙磨银器,这些生活习惯,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有些陌生和遥远,但对祖辈、父辈来说,百泉水域浇灌的稻米,香气扑鼻,拉到街巷售卖,格外受欢迎呢!

家住狗头泉附近的村民,尤其是年过六旬的老年人,还掌握着种植水稻的技能,谈起几十年前附近农人种水稻,他们打开了话匣子,争先恐后地说道:“年轻时候种庄稼,一季小麦,一季水稻,夏天收麦时要抢时间把稻秧插进田里;秋天稻香时,又要紧锣密鼓地种麦子。大米是稀罕物,能换不少玉米、红薯,金贵着呢!”“狗头泉浇灌的大米,香得很。明清时期,‘百泉大米’还作为贡品送往北京城呢!”

除了稻花香,鱼虾、芦苇、莲藕也是狗头泉对附近村民的馈赠。数十年前,泉水里成群的河虾,荷叶下洁白的藕段,随风摇曳的芦苇,都成为农人饭桌上、生活中离不开的美食和生活用品。

每到农历十月,芦苇成熟,狗头泉一带的农人开始编苇席,用料讲究的苇席卖相好,常被拉去山东、山西售卖。而略粗糙的苇席在农家里用处也十分广泛,或作为炕席铺垫,既防潮又纳凉;或作为储粮用的囤席、苫盖货物用的苫垫席、包扎货物用的包装席、装饰屋顶用的天花板席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

休闲娱乐好去处

百泉鸳水公园自开放以来,受到了诸多市民的青睐。与传统北方公园景色不同,百泉鸳水公园内,“水景”成为园内景色的一大亮点。

公园内,银沙泉、狗头泉、黑龙泉、鸳鸯泉、瓦罐泉等7处泉眼造型独特,每一个泉眼背后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

站在观景平台上,登高赏泉,360度远观公园美景,四周水域便是狗头泉湖。狗头泉的主泉眼深藏在湖底,无法像别的泉一样肉眼可见,涌出的水形成一片清澈的湖泊,便是狗头泉湖。

正在拍照打卡的一家五口,兴高采烈地讲述着他们对狗头泉的记忆。其中42岁的王立勇曾是狗头泉湖的“常客”,儿时的他常和三五好友相伴来这里游泳。游泳裤是在家里穿好的,来到湖边,上衣裤子一脱,就从岸边溜进湖水里,畅游起来。他笑着说:“我们都是在这片湖里学会游泳的,一到夏天,最盼着来这边游泳,不玩到天黑,不舍得回家。”

在观景台上一览湖景是百泉鸳水公园必打卡项目,另一个必去的项目就是邢台泉文化体验中心,这里是邢台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展示中心、邢台泉文化的体验中心,还是新时代生态保护的宣教科普基地。走进体验中心,可以通过沙盘、视频、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了解邢台泉水的历史文化。

家住冶金生活区的刘秀香和舞蹈队的姐妹们从湖边款款走过,她们在广场上跳舞,尽情享受退休后的美好时光。刘秀香今年63岁,每天的生活十分丰富,上午帮女儿看孩子,下午和姐妹们遛弯,晚上则是一起跳广场舞。她笑呵呵地说道:“这个公园景色美,我们每周都来跳舞、拍视频,得了很多朋友的赞,等孙女长大了,我带她也来这里玩。”

悠久历史现内涵

历史上,狗头泉湖由十几个泉组成,水域面积曾达到10平方公里,故称为“水海”。万历年间,当地乡绅修了条“浇花沟”,百姓称之为沟头泉,因邢台发音“沟头”“狗头”相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沟头泉”就被误写成“狗头泉”,一直到如今。

而百泉鸳水一词,更是能追溯到400年前,明末清初,邢台人李京曾写诗《百泉鸳水》。“鸳水”一词,原是邢台人思念家乡的寄托,元朝人刘秉忠思乡诗中就用鸳水来指代邢台。七里河以北的狗头泉湖和以南的百泉湖,就像鸳鸯鸟的两个翅膀,中间的七里河就像鸳鸯鸟的脊背,因此称为“百泉鸳水”。

来到百泉鸳水公园,无论是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正值中年的社会“顶梁柱”,还是古稀之年的长者,他们都深爱着这眼泉水、脚下的这片土地。

狗头泉,承载着越来越多人的美好记忆。一旦走近它,邢台人对家乡又多了一分牵挂,添了一丝留恋。

邢台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