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林
日前,在临城县丝绸小镇北中皋村村东头,种桑养蚕基地制作间里,几名工人忙着将洁白的蚕丝整理、缝制,半小时后,一条蚕丝被制作完成。
“最好的蚕茧,280个能出一斤丝,好的蚕丝被手感细腻柔滑且透气保暖。”该基地负责人赵爱民介绍,蚕丝被都是按照订单模式来加工。目前,他一共种植300亩农桑和200亩果桑。
十年前,正在找创业门路的赵爱民,在了解到邯郸磁县以北、保定以南区域比较适合种植桑树后,便萌生种桑养蚕的想法。2014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流转全村200亩荒岗,种植桑树,先以果桑为主,建立了桑葚采摘园。后来,又试着种植农桑,接触养蚕。
讲起如何养蚕,他滔滔不绝,“蚕密度大了,得疏散,就像疏果一样。一只蚕宝宝从开始养殖到吐丝筑茧、变成蚕茧需要20多天,而蚕茧变成蚕丝,还要经历多道复杂程序。”
要想养出优质蚕茧,需要大量桑叶来保证蚕宝宝的日常饮食。这些年,在赵爱民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参与到桑树种植、蚕桑养殖当中。
截至目前,临城县共种植桑树2000多亩,养蚕户100多户。依托种桑养蚕,该县还积极开拓桑葚干、桑葚原浆酒、蚕丝被等产业。
如今,赵爱民在自己养蚕的同时,还搞起了技术共享,山西、北京和河北省廊坊等省市的农户经常到他的种桑养蚕基地学习,统一采购蚕种,他再统一收购。“现在,收购的蚕茧量越来越大,我们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希望把蚕丝被这一产品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