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借“风”京津 积聚发展新动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综述

2024-02-26 07:10:54 星期一  来源:邢台日报

近日,位于威县顺义产业园的一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太阳能集热管生产线上工作。威县进一步加强与北京顺义区战略合作,加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本报记者 邱洪生摄

本报记者 郭文静 通讯员 张瑾

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的日子。十年来,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番变化,我市融入协同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推进势头:一体化交通网络已然“跑起来”、产业对接协作合力“串起来”、协同创新步伐明显“快起来”、群众获得感逐渐“多起来”,协同发展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

做好功能定位,在协同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根据国家赋予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我市结合实际区位优势明确自身定位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试验区、京津冀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年来,我市竞跑“三区一基地”功能赛道,最大限度运用好资源禀赋优势,在协同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我市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与京津冀互联互通,“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使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成为可能。考虑到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依托环京区位优势以及密集的交通网络,我市积极种好“菜园子”以丰富北京“菜篮子”。

2023年全市蔬菜(含瓜果)累计产量330万吨,成功申报了4家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筛选建立11家生猪、4家蛋鸡应急保供基地。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设的农副产品冷链保鲜物流批发市场项目2023年底部分试运营,预计2025年底全部完工。新农利合太行山农特产品物流园项目已建成、信源农产品储藏加工示范基地项目已顺利投产。沙河京铁鑫通公转铁物流中心项目一期仓储区工程于2024年1月完工。

去年以来,我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又有了新思路,就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突出龙头带动、创新驱动、标准化引领等12条转型升级路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去年我市更是首次入选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

在两化融合方面,我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合、上云实现全覆盖;规上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3%,数字化率居全省第1。在高端化发展方面,截至目前,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达62家,数量居全省第2,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2家、6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54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2023年我市46个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营收5676.7亿元,同比增长13.94%。

围绕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大力推进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谋划实施207个和美乡村示范区重点项目,进一步为城乡增颜值、为生活提品质。此外,蓝天碧水已从“奢侈品”变成“常见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我市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成效显现。

产业加速融合,在协同创新中激发动力源

十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我市已初步构建起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建成京港澳高速、邢衡高速、太行山高速邢台段3条段;邢和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与邯黄铁路联通,成为联通晋冀中南区域的重要铁路通道;雄商高铁项目大田交付工作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邢台机场填补航空运输方式空白,交通网拉近了三地时空距离。与此同时,最快1.5小时到北京,再度提升联结京津等重要城市的便利度。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随着路网越织越密,三地间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手”越“牵”越紧。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重要的是在对接中培育新动能。十年来,我市精心打造重点承接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协作错位承接效果初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承接京津项目231个,计划总投资889.21亿元。落地项目195个,其中投产项目129个、在建项目66个。项目涵盖城市经济综合体、健康食品、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中重塑生产力,形成承接地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拓展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久前京津冀提出联合打造6个重点创新产业链。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链”上发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速推进。

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密集,京津研发、邢台转化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央企又是创新的重要源头。我市主动对接央企,去年全年共引进央企三级子公司36家,从北京疏解央企三级子公司6家。今后,将健全供需双方清单式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畅通京津研发、邢台转化通道,在开展重点领域产业协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央企,争取让更多邢台产品和服务进入央企产业链、供应链。

同时,积极对接京津创新源头,聚焦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形成“京津研发、邢台转化”的科创产业链,努力把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承接好,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截至目前,我市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8项,共有18项与京津高校科技协同发展项目,积极吸引京津高校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转化。共有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0家,以共建创新平台为抓手,正大幅提升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能力。

共享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增福祉惠百姓

清河经济开发区是全省首家实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区域通办”的开发区。得益于“京冀跨省通办”合作机制,如今,在清河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大厅,企业就可以办理北京公司登记注册、特种设备人员登记等领域的26项事项,有效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减少“往返跑”“多地跑”。

协同发展,出发点在民生,落脚点也在民生。我市紧抓协同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目前,我市5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先后与京津地区112家医院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有56项与京津医院医疗协同项目。如今,泉城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优质医疗资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不仅打开了我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眼界,也开拓出一条站在“巨人”肩膀前进的新路径。“随着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专科能力建设步入快车道,着力培育了一批医疗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医学领军人才。今后,我们将深化京津冀医疗卫生项目合作,全方位提升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水平,让更多泉城百姓享受到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释放的‘健康红利’。”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辉说。

资源共享的快步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从以前有病不敢在北京看,医药费自费掏不起,到后来可以网上备案回老家报销;再到在京津定点医疗机构,可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免备案直接结算;再到取消参保人员在京津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跨省异地就医先行自付比例要求,取消异地就医转诊转院证明,我市群众去京津看病越来越方便。此外,京津冀三地已开展五批互认共享,我市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38家,已与北京284家、天津89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50项,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机构达14家。

三地的教育合作也不断深化。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18项与京津地区教育协同项目。150余所学校(幼儿园)与京津地区优质幼儿园、中小学以结对帮扶的合作形式开展对接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搭建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我市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开设专业100个、中职学校开设专业95个,以便于更好满足京津冀地区多样化人才需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往来密切。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让跨区域社会生活更加便捷。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