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芳通讯员武娜宋杰
印烫花、串骨架、拉金条……春节临近,任泽区骆庄乡达二村的宫灯进入了销售旺季,订单纷至沓来,宫灯企业的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满屋喜庆的红灯笼,点缀着喜庆欢乐年,映衬群众红火幸福的好日子。
在达二村一处宫灯制作坊中,有着30多年制作经验的村民徐花彩,一边给灯笼拉金条,一边向记者介绍制作工艺:“先把架子插上,再套上套、拉上金条,最后粘排穗……”
看上去简单,其实制作流程繁杂。“从注塑、钢丝加工,到图纸设计、裁布、印花、组装,经过二十几道工序,红彤彤的宫灯才逐渐成形。”达二村党支部书记赵军波说。
赵军波介绍说,目前,全村有灯笼厂2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多人,主要以现代节日宫灯为主,传统宫灯做定制生产,年利润能达到500万元左右。近几年,附近的村庄也逐步开始制作和销售宫灯,基本上实现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任泽区宫灯制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3年,当地的“宫灯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小小的宫灯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宫灯产业发展后劲足,让村民成为受益人。原本从事草帽生产的达二村村民赵军平,现如今是互利宫灯厂的负责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订单逐年增加,为了确保各地的订单能按时完成,这些天,他一直坚守在生产车间。“去年一年生产了三四十万盏宫灯,年销售额有上百万元。每年农历十月到正月十五,都是宫灯销售的高峰期,订单供不应求。”他说。
“明年,我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多生产宫灯,把品牌打出去。”说起今后的规划,赵军平的脸上满是憧憬和希望。
一盏盏火红的宫灯,不仅映红了新春好年景,更照亮了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乡村振兴路。如今,以达二村为中心,任泽区现有大型灯笼制作坊百余家,年产值达600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山西、陕西等多个省市,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