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良种

2021-12-30 08:48:03 星期四  来源:邢台日报

获评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文杰团队选育的小麦耐热高产新品种“婴泊700”单产提高5%以上,累计推广1000余万亩,增产4.9亿斤——

匠心育良种

本报记者 闫丽静 郭文静

通讯员 朱丽娜

12月28日,北风呼呼作响。

宁晋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的试验田里,墨绿的麦苗已半拃多高。上午8点,站长张文杰蹲在田里,先是拔起一丛麦苗,观察根系和叶片,再扒开土层看墒情,然后将信息逐一录入手机试验育种调查系统。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农闲时节,空旷的田间,张文杰和同事逐地块观察小麦冬季阶段的各种性状,“一天也不敢耽搁”。

22年来,他们致力于选育耐热小麦品种,参与完成的“小麦耐热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及育种利用”项目获评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受到表彰。作为项目应用成果的“婴泊700”,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草帽底下出良种

1970年,张文杰出生于威县农村。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他深知农民种田不易以及在科学种田技术方面的欠缺和需求。

让农民好种田、种好田的愿望,打小便在张文杰心里萌生。

上初中时,虽然家境不算好,但张文杰仍然省吃俭用坚持订阅《河北科技报》,并把从报上学到的实用技术用于实践,帮父母和乡亲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高考填报志愿,张文杰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农学专业。199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晋县大曹庄农场任技术员。1995年后,随着农场种子产业化发展,他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育种好比在大海上航行,选准方向至关重要。

小麦属于温带起源的喜凉作物。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频发的高温天气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的重大气候灾害之一。“严重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三分之一以上。”张文杰介绍道,培育耐热品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也是各国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所以,张文杰团队把目标锁定为选育小麦耐热品种。

“要选出好种、种出好麦必须勤下田。”张文杰坚信“草帽底下出良种”。每天,他们不是在麦田一行行一株株观察记录,就是在电脑前思考分析密密麻麻的数据。

正常年份,十月播种,次年春末人工授粉杂交,六月收麦、脱粒,七八月考种、整理数据……一季下来,至少要收集记录上万条数据。

“他心里只有小麦,对小麦比孩子还亲。”张文杰的妻子张海英只身扛起家庭重担,有时不禁埋怨。

团队成员吴亚辉家在石家庄,尽管只有两个小时车程,但他一年回家不超过5次;另一位成员代继军早出晚归、节假日不休,几乎没照看过年幼的孩子。

试验田帮工李振菊感叹道:“咱农民还分个农忙农闲呢,张站长他们一年到头忙不停,比我们辛苦多了!”

百万分之一几率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时,张文杰缺席了。

今年雨水大,小麦播种较常年晚。当时,他正在紧张准备,开始新一轮的选育工作。

总结“婴泊700”选育之路,张文杰用“大浪淘沙”来形容。

从1999年起,张文杰团队选用中国农业大学的种质资源,开启了小麦耐热品种的“千挑万选”。

第1年进行杂交,第2年从收获的数以万计的籽粒中选出品性最好的。手摸、眼看、牙咬、尺量、秤称……他们对产量、抗性、籽粒饱满度等几十个指标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实际种植中的表现,选取素质最好的籽粒进行培育。

第3年,再从收获的籽粒中择优培育……直到第7年,性状基本稳定。此后,开始品种鉴定、区域试验,这一过程又是6年。

13年时间,于张文杰团队而言,是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夏天最热时,他们顶着烈日,观察哪个株系抗干热风能力强,常常是一身汗、满身土。虽然选育的是耐热品种,但是兼顾抗寒性,冬季也不掉以轻心,在地里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

为了获取最准确的数据,他们不但要看小麦长势长相,而且不放过鼠咬鸟食等任何细微的变化。

据统计,一个小麦品种从杂交、后代选育到通过审定的几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即便通过审定,但能够顺利推广、经得住生产检验、得到农户欢迎的品种也是屈指可数。

“百万分之一啊,就需要百万分的努力。”

凭着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张文杰团队选育出的“婴泊700”小麦品种于2012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已推广1000余万亩。

“‘婴泊700’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好,截至目前仍然是我省主栽品种之一,为全省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主任周进宝如此评价。

“育”无止境攀高峰

冬日的阳光铺洒在成方连片的麦田里,棵棵麦苗吮吸着天地精华,积聚着生长的力量。

大曹庄管理区种粮大户苏良琴6年来一直种植“婴泊700”。“这个品种抗旱,每季只浇一水就行,抗病、抗倒伏能力都不错。”性格爽朗的苏良琴开口便笑:“赶上好年份,每亩地能打1300斤呢。”今年,她又种了1000亩“婴泊700”。

作为农业“芯片”,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数据显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四成以上。张文杰深知,农业科技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粮仓丰盈,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推广良种的同时,张文杰团队还注重研究总结科学种植方法。

过去,农民种地讲究“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保护环境的减肥减水“简省栽培技术”。

田间调研、观摩会现场、与经销商会面时,张文杰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推广普及新技术。

良种配良法,农民多打粮。据测算,与当地其他主栽小麦品种相比,“婴泊700”单产提高了5%以上。推广10年来,累计增产4.9亿斤。

“我们国家已经实现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绝对安全、主粮基本自给,但总体来说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张文杰对粮食安全有着深刻而紧迫的认识。

鲜花和掌声过后,张文杰和同事们一转身又钻进麦田,进入种子的世界。

张文杰清醒地告诫团队,育种人要与时间赛跑,选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不断满足人们对粮食产量、安全营养及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眼下,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种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张文杰和他的团队再次拧紧发条,干劲儿更足了。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