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英:三十四载苦心经营 穷山沟化身“小江南”

2021-05-27 08:25:49 星期四  来源:邢台日报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昊

步入太行山深处的信都区将军墓镇南沟门村,只见层林渐染,漫山苍翠,小桥流水,荷塘鱼肥。游客悠闲地在湖边垂钓,村民惬意地享受着美好时光。

“背靠花果山,前临鱼米川,人在绿中行,村在林中建,碧水绕山转,风光赛江南。”几句南沟门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村民如今生活的富足与舒坦。

很难想象,如今有着江南水乡美景的南沟门村,二十多年前受地域影响,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多,百姓收入低。让仅有荒山薄地的南沟门村发生奇迹般变化的关键人物,正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德英。

使命担当 铺就村庄致富路

300亩河滩地,山场光秃秃,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提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沟门,村民王德禄感慨不已:“做梦都没想到,我们穷了那么多年的南沟门,也能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1987年,29岁的王德英当时在外包工程,一年就能挣几万元。时逢村党支部班子换届,原支部班子研究后决定让他回村干。理由是,他这样一个脑子好使的人挑起村中的“担子”,大家才有盼头。

不顾家人的反对,王德英毅然放弃挣钱的外包工程,回家乡挑起了乡村致富的“担子”,这一挑就是34年。

转民风,才能促发展。上任第一天,他召开党支部会,对小偷小摸、打架、骂街等不文明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他还召开村民代表会,制定了村规民约。

百姓服不服,关键看干部公不公。村规民约公布不久,王德英70多岁的老父亲因一棵树的产权归属与邻居发生争吵。知道父亲的犟脾气,一下子不好做通父亲的工作,王德英就按规定替父亲交了200元罚款,还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代表父亲道了歉。

这事让全村人都非常佩服,村里风气渐渐好转。

村子穷,村民们过惯了懒散的生活,不思开拓创新,王德英就要转转风气。经过考察,他看到唯有种树,才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于是他带领村民,修通了10公里的上山路,开启了开山种林致富路。

强力开山 种植果树富了民

靠山吃山,王德英把致富的眼光投向了村里几近荒芜的4700亩山场。要让山场成为群众取之不竭的“聚宝盆”,就必须团结群众上山栽树。

1989年春天,南沟门村打响了开山第一炮。那段时间,王德英顶着星星出、摸着黑归,午饭不是干馍馍就是干窝头。打炮眼时,他双手紧握钢钎,狠命往下猛镦,双手磨出了泡、磨出了血,缠上胶布继续干,直到钢钎也被染成了血红色。

开了山,种什么树合适?王德英跑到河北农大、河北农科院找专家帮忙。经专家分析,山上的土质适合种植板栗和核桃。王德英说干就干,短短5年间,村里先后向山场投资150多万元,栽种各种果树,林木覆盖率达90%,植物覆盖率达93%。

人均树木从只有6棵达到200多棵,年产干鲜果量均在50万公斤以上,南沟门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1996年,一场特大洪水“洗劫”了南沟门,全村仅有的300亩耕地被冲得只剩下9亩,突来的天灾,让王德英陷入了沉思。

“我们分析了受灾重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村后山场的生态环境破坏太严重了。”王德英说。痛定思痛,王德英又找到了新思路,南沟门村开始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

铁腕治水穷山沟变身“小江南”

过去,南沟门穷是因为水,现在富也是因为水。建设防洪河道、修建恶石沟水库、新建拦水坝、开挖人工湖、建设积水坑塘……治水不仅保证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还为休闲旅游及水产养殖提供了条件。

在南沟门村人工湖畔,几对新人穿着礼服,在碧水蓝天下,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幸福时刻。垂柳依依,小桥流水,嫣然江南水乡的南沟门,吸引了众多年轻男女打卡拍照,成了网红旅游古村落。

曾经穿村而过的臭水沟经过治理,蓄满了清水,种上了睡莲、荷花,修了塘坝,建了小桥,不仅成了村中一景,还成为休闲垂钓的好场所。

山绿了,水清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尝到甜头的村民发展生态经济的热情更高了。生态环境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南沟门村依托村前水库发展水面养殖和休闲垂钓,形成了“两纵一横”的环村水系,打造出“北方江南”美景。村集体还将村里无人居住的老宅旧院统一开发成农家乐,以前的穷山沟,化身成为“小江南”。

同时,有了充足的水源,王德英又带领村子建起了速生杨林场,对种有板栗的老山场进行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200亩,种植可供观赏、采摘的经济林2万株。

“这些树既可涵养水源,又能有效减轻洪灾。”看着漫山遍野的绿色和一天天长高、长粗的速生杨,王德英说,“我们计划采取轮植轮伐的方式,每年伐一万棵、补栽一万棵,年经济收益可达150万元,村民人均可增收2000元。”

创新发展香菇种植促提升

“光种树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有其他渠道促进增收。”虽然村民的生活富裕了很多,但王德英并不满足。

经过考察调研,王德英决定带领大家发展香菇养殖。去年6月,投资8000多万元筹建了84个共占地200亩的香菇大棚和1座3600平方米的食用菌菌棒厂。香菇大棚宽敞明亮,一支支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浅褐色香菇生机勃勃。

目前,香菇种植基地统一制种、统一制棒、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有效解决了自制菌棒投资大、流程繁琐、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我们正有序开展夏菇、秋菇生产,实现一年四季有香菇产品。菌棒厂在满足我们村自用外,还为周边其他香菇种植户提供质优价廉菌棒,让更多农户守着家门口增收致富。”王德英说。

爬上山坡,望着日新月异的南沟门村,62岁的王德英背着手。考虑着村庄下一步的发展。香菇种植基地的扩建,果树林养护、村中道路的建设……一幅更加崭新的画卷呈现在王德英的脑海。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