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
加快建设邢东科技城打造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资料图片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邢台和科技强市,日前,《邢台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期间,全市将在科技研发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水平、综合创新实力上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侯东杰通讯员 刘琳
重点研发项目250项以上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25个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聚焦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科技研发专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坚战,全面提升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250项以上,增强优势领域创新策源能力。
战略新兴产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传统优势产业聚焦钢铁、食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应用研究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由一般加工向中高端制造转变,努力构建我市工业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装备、质量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化基地。
区域特色产业聚焦橡塑、轴承、自行车童车及零部件、电线电缆、稀有金属、宠物食品、灰铸铁、机械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通过建设县域经济联合体、战略联盟、中试熟化基地等,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生产技艺,强化设计引领、工艺技术创新,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未来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重点发展北斗导航、虚拟现实,大力培育5G、雷达设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媒体等。加快建设深圳(邢台)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战略载体,打造国内最具规模的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创建国家北斗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国内“虚拟现实应用示范城市”。
加快建设邢东科技城
加强规划引领、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科技研发“催化熟化”环节和成果转化“孵化加速”环节,全力打造京津中高端制造业转移承接地、冀中南科创智造样板区、邢台市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到2023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廊道,在重大平台打造、新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型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效应显现,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项目。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市功能全、生活空间美、生态环境优的科技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全面建成创新能力强、产业层级高、辐射带动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全省知名“创客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成为推进邢台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强化中心城区科创环协同发展。以任泽区科创基地、旭阳科创基地、会宁(滨江)科创基地、南和科创基地以及邢台经济开发区科创基地5个科创基地为基础,打造中心城区科创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共同支撑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提升。
有序建设三条科技创新带
加快科创环、创新带、科创园建设,有序建设三条科技创新带。
太行产业发展聚集带,串联太行山近邻沙河市、信都区、内丘县、临城县等县(市、区)。加强协作配套,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专用装备及零部件、功能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主导轴带。
青银产业发展聚集带,串联青银高速公路沿线的宁晋县、新河县、南宫市、清河县等县(市)。加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撑轴带。
邢临产业发展聚集带,串联邢临高速公路沿线的临西县、威县、广宗县、平乡县、南和区等县(区)。紧抓邢钢搬迁机遇,积极发展能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特种功能性钢材,超前谋划发展进口替代钢材,支持自行车、精密轴承产业做优做强,建设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轴带。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加强各类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科技研发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着力吸纳京津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依托特色产业集群、重点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20家;建成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3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8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00家,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较为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
面向国家战略和我市发展需求,依托有实力的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在钢铁、网络通信、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领域申报共建河北省实验室。围绕生物酶催化转化、微生物多糖、物探勘测技术、3D打印等产业技术领域,布局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推动企业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优势学科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学科重点实验室。支持引导现有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基础、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技术标准研究。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家。
依托我市高校院所、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现有条件,探索建立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完善“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创业空间。到2025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等科技孵化平台达到100家以上,把我市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全力引进领军型创新团队和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高端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力度,扎实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快集聚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和团队。
持续实施万名大学生招引计划,吸引大学生和各类人才来邢就业创业。每年重点支持引进2个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20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到2025年,力争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累计达到50个,创新型人才累计达到1000人。
培养壮大适用型人才队伍,着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紧贴全市主导产业,调整优化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邢台技师学院、邢台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加强企业与院校定向合作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
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另外,还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增强民生领域科技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营造优良创新创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