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户们纷纷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脱贫户的新愿景
本报记者 张明明
虎年伊始,每一个人都满怀新希望,向着梦想,出发。
日前,记者走进3位脱贫群众的家,倾听他们新一年的奋斗目标。
临西县临西镇周楼村周东印:能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党的好政策让咱脱了贫、致了富,今后的日子咱得加把劲儿好好干,带领大家伙一同致富,来报答党的恩情。”谈到新年愿望,临西县临西镇周楼村脱贫户周东印信心十足地说。
2015年,周东印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临西镇创新扶贫机制,借助村内闲置产房、土地等村集体资产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以家庭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扶贫小微企业和细胞微工厂。周东印借势创办了手套加工厂,这个项目技术要求不高、操作简单、不用外出,也方便照顾生病的儿子。
建厂初期,产品销路是周东印最犯难的问题。临西镇为发展和扶持扶贫微工厂和细胞工厂,专门制定了“三送一收”辅助政策,即:送原料、送技术、送服务、包收成品和半成品。“扶贫好政策帮我解决了销路问题,如果自己再不努力,太对不起政府和那么多为我们付出的好心人了。”周东印说。
周东印一家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年收益20余万元的手套厂,期间不仅治愈了儿子的病,还添了一个小孙子。
如今,手套厂越来越红火,不仅自己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还为本村30多口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村里10户贫困户就业问题。
隆尧县固城镇小孟村刘京存:
生活更有奔头了
2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隆尧县固城镇小孟村见到刘京存时,他正在自家的新大棚里忙活着。“再过一个月,这几个新大棚就能种上瓜苗了,俺这日子蒸蒸日上。”刘京存说。
2015年,刘京存妻子因病去逝,还欠下30多万元外债,家里还有3个孩子和常年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他来照顾。刘京存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为其全家办理了低保。享受资产收益产业项目分红,虽然能够保障基本生活,但经济状况依然十分拮据。
2016年,小孟村委会和小孟村分良家庭农场合作,实行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棚、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配到户经营的大棚种植模式。刘京存分到2个大棚,刘京存一家人通过努力摆脱了贫困。
通过几年的种植,他掌握了种植技术,干劲儿更足了。去年,刘京存在镇、村的帮扶下,申请扶贫专项资金补贴和扶贫小额信贷等共1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高志敏为他垫付了部分资金,新建了4个春秋冷棚,大棚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收入可增加10余万元。
广宗县东召乡东屯村孙英伟:感谢教育扶贫圆了孩子大学梦
1月31日,除夕,在广宗县东召乡东屯村脱贫户孙英伟的家中,一家五口正在忙里忙外,打扫庭院、贴春联、挂灯笼,妻子在忙活中不忘给孙英伟安排任务:“明天你早点带着孩子们去给王书记拜年。”
“那必须的,不光要拜年,还要把几个孩子的成绩跟王书记好好汇报汇报。”孙英伟一边回答道一边认真听着二女儿讲述自己在北京上大学的经历:“校园大得很,学校的图书馆也可大了,等有机会了,我带着您和妈妈去我们学校好好转一转。”去年,孙英伟的二女儿本科毕业后考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继续攻读硕士,大女儿在河北大学读研究生,小儿子在邢台二中读高二,成绩也名列前茅。
看着几个孩子,孙英伟由衷地感到欣慰。2018年,随着两个女儿考入大学,家里入不敷出,孙英伟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兑现低保、两免一助、产业分红等政策,2018、2019两年间全家仅享受各类资助就达到30000多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三个子女教育支出问题。2019年,孙英伟一家顺利实现脱贫。
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扶下,孙英伟一家依靠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从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了“自强不息”脱贫示范户,孙英伟一家的经济收入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的好日子多亏党和政府,在我们急需帮助的时候能提供这么好的政策,不仅解决了我们一家子生活上的问题,还让孩子们在学习上得到了及时的资助,在圆了孩子们大学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家的命运。”说起未来的生活,孙英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