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勇
日前,记者走进信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厅,宽敞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按着指示牌往里走,理论宣讲室、科普宣传室、图书阅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读书、健身、休闲等各种各样的功能服务区让不少居民每天都要到这里“报到”。
信都区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伊始,就确立了“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努力探索中心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信都特色’”的整体工作思路,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健全机制,文明实践“润民心”
“目前,我们已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依托或整合乡街、村居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5个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61个,覆盖率达100%。”信都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贺光辉说,信都区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制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中心——所——站”三级贯通、协调运转机制,整合动员全区党政群各部门共同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同时,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挂点联系、结对共建三项制度。联席会议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召集,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等18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区委宣传部班子成员参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别建立区级领导和区委宣传部挂点联系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工作,督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制度化运行;结合部门包联社区工作安排,每个区直部门或文明单位结对城区社区(村)文明实践站,在阵地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三方面发挥结对互补效用,切实提升文明实践工作水平。
整合力量,志愿服务更精准
日前,中华大街街道联合市心理学会在信德社区以“感受压力,学会释放”为主题举办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素江为群众辅导。中华大街街道宣传委员、妇联主席张珂欣说,张素江老师以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绘画心理的环节来表达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让每位居民互动交流、沉浸其中。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后会以更加积极和轻松的心态投身到生活中。
“我们广泛吸纳整合各类爱心组织、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等,组成文明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分队,深入群众身边开展服务。”区文明办工作人员杜丛颖说,由区志愿服务总队联合区信襄公益协会重点打造的“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公益大篷车”已先后驶入10余个社区,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基层群众为主体,着力建强中心(所、站)“8+N”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医疗保健、文化下乡、普法送法、科学普及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扶弱济困、帮老护幼等志愿服务活动830余场次。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近年来,信都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活动载体,通过对全区现有的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组建了3个区级“百姓议事厅”微信群、1个“部门集中办”交办群和1087个基层“百姓议事厅”。构筑起“掌上议事厅”文明实践矩阵,不断完善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收集民生诉求并及时帮助解决9800余件,在全市创新推行了“五分钟社区为民服务圈”。
发挥特色,实践活动亮点多
信都区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抗大陈列馆红色资源优势,成立“抗大号”大篷车,开办全国唯一一家专门讲述抗大历史的红色电台——抗大之声,通过“红色课堂”激发新动能、“红色教育”培养接班人、“红色电波”唱响主旋律、“红色帮扶”传递正能量,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2022年11月4日,信都区“抗大号”理论宣讲大篷车及理论学习移动课堂在抗大陈列馆广场启动,并到浆水镇坡子峪村举行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场宣讲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宣讲53场。抗大陈列馆业务部主任李青表示,今年4月起,信都区组建了“学习强国”宣讲团,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开展了分众化、对象化宣讲活动10余场,切实让平台成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掌中宝”“加油站”。
区文明办工作人员王淑珍介绍,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极围绕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其中,南大郭镇的“小马扎”文明新风宣讲员,坐在小马扎上,以唠家常的方式,把党的大政方针带到群众身边;宋家庄镇“幸福微公益”、科苑社区“微心愿”等志愿活动,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回应百姓关切为民服务解难题;中华街道“向日葵”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作用,开展温暖守护“自己小家”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真正体会到“有温度”的暖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