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热词热议①
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二十大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每一项安排,都引发了我市干部群众的热议。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东甲 文/图
大力改善环境 带动产业兴旺
环村绿化带葱葱茏茏,街道宽敞、整洁,红黄相间的彩砖便道之外,各色景观植物迎风摇曳……走在秋日的信都区李村镇西户村中,犹如置身画卷。然而过去,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以前是附近出了名的小破村,本村出去的人不愿回,外村人就更不肯来。”西户村村民闫相荣对过去的西户村记忆犹新,旱厕、猪圈随处可见,这家搭个棚子,那户抹个门台,道路被挤得不成样子,每到雨天更是坑洼泥泞,出租车司机把乘客送到村外就远远停下,都不愿意进村。
2015年,西户村对准环境问题精准施策,拆除残垣断壁,清理垃圾杂物,改造污水管网,拓宽街道并实施硬化、绿化、亮化,腾出的空地上建起了游园、果园、文化广场。在此基础上,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曾经的旱厕也被水冲式户厕取代。
环境美迎来产业兴。西户村华丽蜕变后吸引了熙云农业、吉峰农业两个农业公司和一个家庭农场,建起了金银花种植基地、金蝉养殖基地和多样化种植农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亮出了西户村的特色名片。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西户村党支部书记焦江红说,乡村振兴需要立足本地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未来他们将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与群众致富、兴业发展的共赢。
焦江红(右)与美丽庭院家庭交流
政策、技术扶持,让小麦逆势丰收
去年秋季以来,我市降水偏多。当年10月上中旬是小麦适播期,我市主要种麦区却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冬小麦播期的普遍推迟,直接导致其返青后苗情复杂、长势偏弱,弱苗比例为近年来最高。种粮大户赵孟辉心急如焚。
此时,任泽区农技人员找上了门,针对积水地块,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今年通过春季田间管理、返青期精准指导、农资补贴、病虫害防控等措施,赵孟辉的820亩小麦喜获丰收。
“我这820亩小麦一共卖了97万斤,平均亩产1180斤,能有这个产量我实在是没有想到。”赵孟辉说,今年小麦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好,他所种的强筋麦,每斤卖到1.65元,减去地租、种药肥、用工等成本,一亩地纯收入585元,再加上国家因农资价格上涨给的补贴,是他种地多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良种良法,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稳产增产。”赵孟辉说,今年是我市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第一年,复合种植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每亩还能多收200斤大豆,再加上国家给的每亩200元补贴,平均一亩能多赚五六百元。
今年是赵孟辉包地种粮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他经历、见证了农村粮食生产的大变化、大发展,报告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赵孟辉在查看大豆的长势
加强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这路修好了,咱上山再也不怕跌跟头了”“可不,也不用满地捡栗子了”……日前,信都区冀家村乡禅林寺村的村民们看着翻修过后的进山道路,互相诉说着自己心中的喜悦。
该村共有362户1262口人,山场面积1000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林果业。村里只有一条进山道路,但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崎岖难行。每年秋收时节,装载着板栗、核桃、苹果的车在前面走,人便要在后面不断捡拾被颠下车的果实。
今年7月初,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召集村双委成员对翻修进山道路一事进行讨论,并于当月中旬开始施工。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昔日的颠簸路变成了通途,使“车在前面走、人在后面捡”的情况彻底成为了过去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完备是保障。”李建平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来,该村拆除旱厕、残垣断壁等198处,新建户厕3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改造污水管网3000米,建设污水处理终端一座,新建小游园一个,投资137万对进村道路进行提升,打造路边绿化带2000米等。未来,他们将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用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李建平在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