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人文内丘】千佛寺

2022-07-26 08:52:58 星期二  来源:内丘发布

千佛寺位于县城北15千米的中张村村北,泜河南岸。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千佛寺建于唐天宝年间,而据寺内明万历重修千佛皋上记载,千佛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从时间上县志记载晚于碑刻,另外,寺中另一块碑刻记载,千佛寺在唐天宝年间曾大修。所以说千佛寺始建年代应在汉代,且和洛阳白马寺同一时期。县志所记有出入不足为怪,把唐天宝年间千佛寺曾有的一次大修记成始建,这种情况在县志中对其它寺庙的记载亦有类似情况,将大的重修记成始建。如记载且停寺时把元朝那次大修记成了始建。

千佛寺堪称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只因历史上几经兴衰,而没有洛阳白马寺那么名气大罢了。个中原因,既然叫千佛寺,就一定有寺宝千佛皋了,但由于千佛寺中早年的千佛皋已被毁,到了明朝又重修,这就很难与白马寺中的白马相媲美了。据推测,历史上很有可能是南有白马寺,北有千佛寺,形成两大佛教圣地的格局。

千佛寺中最为精彩的是千佛皋,又称千佛阁,现存为明代重建之物,高八尺,四面各九尺,里里外外雕刻着大大小小千尊佛像,故称千佛皋。中央为整块巨石四面雕刻而成的佛座,四面神像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四周由四块巨石组成石室四壁,东西南北各凿四个皋门,以瞻中间佛座。各皋门上雕刻双龙戏珠,两旁分立叱咤金刚。上用两块巨石封顶,组成完整石室。里外所有空白处均有次序地雕刻上小佛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图片

据明万历年间《重修千佛寺碑记》中记:“内丘城北二十里曰张村,经此达柏仁,为京都孔道,道之左梵宇一区扁曰千佛……邑大夫祝圣寿地……佛之为教乃所谓西方之圣人也……”千佛寺历代作为邑大夫的祝圣寿地,足见其是个佛教和儒教融合的场所。

图片

惜千佛寺在1938年时被拆毁一半,到1945年全部拆除,仅存遗物千佛皋和两根滚龙柱。今欣喜重建千佛大殿,保护千佛皋,不失为文化之盛举,甚得民心。千佛阁为千佛寺之遗存。据传:当年寺地周围低凹,寺建高处,占地5亩余,因寺中石阁雕佛千尊,故名。据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内丘县张村重建千佛寺记》载:“……其栋宇创自隋唐,历宋、元、屡毁屡建,莫可考记……”。《顺德府志》(清乾隆十五年)载:“千佛寺在张村,唐天宝年建”。从千佛阁题记可知:“汉明帝永平年间敕建殿阁造石佛千尊,大唐天宝元年(742年),重修殿阁,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嘉靖二十年(1541年)殿阁石佛颓坏,本年三月十六日,重修殿宇五间,重造石佛千尊”。原寺院有山门、中殿、正殿、寺两旁有偏院,阁居中殿,滚龙石柱立于两侧,布局严谨,古朴美观。可惜原建筑毁于1935、1945、1950三年当中,仅存千佛阁一座,滚龙石柱两根。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千佛阁平面呈方形,南北3米,东西3.1米,通高3.05米。用十六块青石分基座、阁身、顶盖及阁内方形佛柱四部分雕后筑成(盖4块、体8块、座3块、佛柱1块)。石阁四壁各设一门,内外壁排列有序,浮雕尖拱形佛龛,尺寸不一,共1003尊佛龛。佛均结跏趺坐式,可惜佛头大部被毁,面目全非。在佛龛与佛龛之间刻有供养人姓名及造佛的尊数等题记。阁四面外壁图案大体一致,个别部位略有变化,门居每面中下部,为内圆外尖拱形门,门高80、宽64厘米,里设门楣、门框、门槛等,门额上侧雕有二龙戏珠、边饰祥云,门两侧,金刚、力士守门,狮子门墩各一。阁内有一长方体立柱,通高1.95米,分座,身、首三部分,为一块巨石雕成。基座近似方形,南北1米,东西1.06米,座高24厘米,呈盝顶状,斜面周饰连续花纹;佛柱身南北0.7米、东西0.734米,高1.2米,四面帷幔平垂,上饰璎珞连续垂吊图案,四条棱抹角为圆形,呈竹节式界为龛墙,内凹成龛状,东西南三面雕有一佛两菩萨,主佛均结跏趺坐于须弥莲座上,二菩萨铣足于莲台;北面为一佛两弟子。滚龙石柱两根,东西并列阁前,通高3.75米,柱径1.58米,上雕有二龙戏珠,周边祥云烘托图案,龙体蟠曲,栩栩如生。柱顶部尚留有方形榫眼,备穿插而用,雕琢颇精。据调查在石阁顶上原有卧佛一尊,后丢失。1976年以前,东侧一根就埋于地下,另一根也相继埋于地下,避免破坏和丢失。2006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并将两根石柱照原样用上。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