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大留庄:文化古村的产业新路

2022-07-22 11:01:10 星期五  来源:牛城晚报

金梨、板蓝根、辣椒,500亩土地栽下一个个希望

大留庄:文化古村的产业新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俺们村的故事

巨鹿县张王疃乡大留庄村有着令村民们自豪的文化底蕴,如今逐渐有了让他们更为向往的农业产业。金梨、板蓝根、辣椒,近500亩的集体土地上先后栽种下一个个希望。这些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试验田”,正在为全村未来发展蹚出一条新的道路。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侯东杰 郝德明实习生 陈寒月 文/图

村子有上千年文化传承

70岁的崔勤国从县城中学退休后,回到村里。这些年,他致力于整理大留庄村的文史资料,重点梳理该村特有的“兴福文化”。

兴福寺位于大留庄村北,创建于唐初,1917年毁于火灾。崔勤国说,兴福寺当时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里面有藏书楼,起到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藏书楼中不单单是佛教经典,儒家、道教的经典都有收藏。“据考证,巨鹿名人魏征、僧一行当年都曾长时间在兴福寺里挂单读书。大留庄村民间收藏的古文献资料及古物,也都源于兴福寺。”

7月15日上午,王培会家北屋里,十几个孩子正在安静地学书法。从2008年至今,王培会和村里的书法爱好者们,一直利用暑假时间,义务教书法。目前,他们已教了600多人。

79岁的王培会是个退休干部,除了书法,他还是村里鼓队的负责人。说起大留庄村,王培会满满的都是自豪。“别看俺村不大,能耐人可不少。”

王培会说的“能耐”,是指村里的文化底蕴。自晚清时期,大留庄村就形成了毛笔书法教习传统,一直沿袭至今。该村是邢台市首批书画村,大留庄书画协会现有近百名会员,获得过全国书画特等奖等多项荣誉。村里还有铜鼓洋号队、大鼓队、舞蹈队等,经常在巨鹿杏节等活动中亮相。

两位老人的话语透露出,大留庄村这个千余人的村子,有着上千年的文化传承。

金点子种下金梨80亩

手机里播放着豫剧,边听戏边跟旁边的人斗嘴。当天上午,大留庄村西的梨园里,很远就能听到李国锋的欢笑声。

当天,李国锋等人正在梨园除草。他们是大留庄的村民,也是村里雇的“工人”。李国锋今年56岁,不用出门就能打工挣钱,他觉得很满意。按计划,今年先不让梨树挂果,地里套种着板蓝根。偶尔发现一个“漏网之梨”后,李国锋开心地摘下来,“有点甜味儿了……”

梨园里种的是富硒金梨,今年4月份载下的树苗。80亩的梨园能够从计划变为现实,得益于驻村干部孟洋的一个金点子。

该项目初期推进中,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难题。村两委干部一筹莫展时,孟洋提出了“以梨抵苗”的计划。“以梨抵苗”就是通过在互联网、朋友圈筹集资金,采取每捐赠100元即可获得一棵挂名梨树、并于年底邮寄梨果偿还苗款的方式。最终,他们筹集了捐助资金总计39万余元,完成了80亩地总计12400棵梨树的种植任务。

望着正茁壮成长的梨树,孟洋说,“明年果树丰产期产量预计可达约24万斤,预计增加村内就业岗位每年120人次。”

文化古村走上产业新路

梨园西边是130亩的辣椒,对面是230亩的菊花,附近还有黄芪、葡萄。这些都是大留庄村产业新路的“试验田”。

大留庄村有3100余亩耕地,其中一部分是集体土地。从2018年开始,村子决定改变发展思路。他们注册了一家农业发展公司,陆续收回之前出租给村民的集体土地。目前,这些地块儿上先后种下了多种农作物。

村委会负责人高福超说,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两三年的培育期,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村民个人投资难度大。村里面集中力量种植、管理,产生效益之后,再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同时,这些集体“试验田”,也可以大量增加村内就业岗位。

“未来,大留庄村肯定会在高效农业上蹚出一条新路来。”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