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邢台红色基因——热土篇11 | 南就水村:红色基因浸润美丽乡村

2021-07-30 22:11:43 星期五  来源:邢台网

红色,是信都区白岸乡南就水村的底色。

南就水地处晋冀交界的太行山摩天岭山脉寇锅垴下,是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因山势林立、易守难攻,当时成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所在地。

1940年,八路军军工部在南就水设立子弹厂,主要生产步枪复装子弹。“所谓复装子弹,就是对使用过的子弹壳进行整修后重新装入发射药,再安装新底火和子弹头。”信都区直工委四级调研员、党史专家吕恒静介绍道。

生产子弹没有现成的原材料,村民和八路军就一起创新方式巧解难题。从战场捡拾用过的子弹壳,用村民捐的铜线、割敌人架设的电线来制铜,将木炭、土硝、硫磺配成火药……而设计和测量却只有一把千分尺和一把游标卡尺。

八路军那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创新求变的精神,深深镌刻在南就水这片红色热土上。1942年,日军对南就水展开“扫荡”制造“黑龙背惨案”,村民也没让鬼子拿走一个零件。

红色遗址、遗迹是发展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事业、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网络推介,新录制的MV作品《红色古村南就水》向世人传唱着南就水的红色历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村里用“活”教材唤醒干部群众的红色记忆。村党支部书记冯海菊将子弹厂遗址重新“包装”,腾出的24间房间内陈列上子弹、红缨枪、冲锋号等红色文物。“黑龙背惨案”唯一幸存者和见证者任双妮老人作为宣讲员,向游客讲述子弹厂的历史以及革命先烈的故事。

南就水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打卡地。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正在辐射带动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村民吃起了“旅游饭”。今年村里新增2家农家乐,村民自制的手工艺品、种植的瓜果蔬菜都是游客青睐的物件。

“包括南就水在内的白岸乡‘红五村’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重要后勤基地,留下了诸多革命足迹和红色遗址。”白岸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建敏说,眼下正在招引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将把这一带具有关联性的红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红色乡村旅游线路,推进旅游、文化、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把红色绿色优势变为金色银色资源。

信都区南就水村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所在地

夏日炎炎,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信都区白岸乡南就水村却林木环绕、凉爽舒适,前来打卡旅游、接受红色洗礼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所在地。一处处红色地标,见证着时代沧桑与历史巨变,革命先烈的故事仍在传颂,不朽的精神依旧振奋人心。至今走进南就水,仍有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

革命遗址、遗迹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教育后人不忘历史、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新时代的南就水人丈量红色印记,赓续奋斗精神,依托村里的原始自然环境以及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正在让红色文化焕发生机。

南就水村口

军民齐心排除万难造子弹

1940年,军工部为保障枪弹厂的安全及进一步扩大子弹生产,将原下赤峪子弹厂的部分人员和设备分批迁往南就水村设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代号“煤炭窑”,沈丁祥任厂长。

听说八路军在村里要建工厂打小日本,村民主动并炕腾房,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工厂。他们为子弹厂站岗放哨,为战士们洗衣做饭,军民一家鱼水亲。

子弹厂就建在村子中街,由两所大院组成,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用于八路军居住及生产子弹;第二区为弹药库,设在街内的秘密地下室。据信都区直工委四级调研员、党史专家吕恒静说,当时生产的子弹用的黑火药易燃易爆,地下室比较阴暗,选作弹药库相对安全。

由于当时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手工作坊也很难制造出子弹上的底火台,子弹厂只能生产复装子弹,就是把发射过的子弹壳儿重新清洗、压缩,再装上自制的弹头火药和底火。而且只能翻造步枪子弹,翻造不了机枪子弹。

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条件下,八路军和村民捡来弹壳,用木炭、土硝、硫磺配成火药,用铜钱做成弹头,硬是在老百姓的民房里生产出复装子弹。后来,他们还生产出装配子弹的机器。复装子弹虽然是“二手货”,但在那个弹药匮乏的年代却是弥足珍贵。子弹厂在南就水战斗2年多时间,生产出的子弹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遗址

村民宁死不屈掩护子弹厂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把摧毁我军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军工部获得情报后,命令子弹厂坚壁清野立即疏散。

沈丁祥厂长组织工人和该村骨干民兵采取分头行动的方式拆下所有机器,分散埋在庙后山沟里。同时指定一批同志在指定的一段河滩里负责把库存的旧弹壳、铜元等生产原料各找地点分散埋藏,做好伪装标记。还将职工组织起自卫队,与军工部一起连夜撤退,上了左会山,攀山越岭,翻过十八盘,沿岭向南绕出敌人包围圈,到武乡县韩北一带隐蔽待命。

据“黑龙背惨案”唯一幸存者和见证者任双妮回忆,5月22日,阴雨绵绵,部分群众因找石岩避雨,转移到离村十余里的没门沟黑龙背。5月25日上午,敌人进抵南就水搜查,却只在庙沟沙坪上挖出一个铁轮子,顿时恼羞成怒,于是大举搜山。

敌人从三面合围,把隐藏在黑龙背山头的几十名村民用刺刀逼到悬崖边上,逼问他们子弹厂设备的掩埋地点。为掩护八路军,南就水村民面对敌人的刺刀和枪口宁死不屈,无一人吐露子弹厂的下落,彻底激怒了敌人。全村31户125口人中,46人惨遭杀害。全村240间房子,被烧毁218间,其他财产损失无法计算。

由于子弹厂的机器、材料、人员均未受到损失,子弹厂保存了实力。仅仅过了两个月以后,子弹厂又在山西黎城县西山沟的一座小庙里开工生产了。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遗址

发扬新愚公精神钻隧开山

南就水村南与邯郸武安市活水乡牛心山村隔山相望,隔在其间的“贼道岩”山海拔近1380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一条山路,是抗战时期的交通要道,步行大约要走上两个多小时。

自1994年6月开始,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硬是用铁锨挖、铁镐撅,肩挑背扛,历经12年,终于在2006年10月凿通了324米长的贼道岩过山隧道。如今,驱车穿过这条连接武安和南就水村的隧道,仅用10分钟。

期间,在李全的带动下,上至99岁的老人,下至能干活的儿童,男女老少都义务上阵,12年间无一人伤亡。

2006年10月上旬隧道开通当天,一辆三马车载着山货通过隧道时,村里的老人们都高兴得掉了泪。

后来,南就水又在上级的帮助下,修通了邢左路方向的水泥路,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

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了通往外县的便捷通道后,方便了武安和邢台两地人民的往来,一举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也铸就了不畏艰险、穷则思变、敢教穷乡换新颜的太行新愚公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游客参观子弹厂遗址

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添新彩

昔日革命圣地,今朝发展热土。眼下,子弹厂旧址迎来一波波群众的同时,也享受起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重新布置后的子弹厂遗址体验感和场景感很强,再加上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任双妮老人讲解,让我们多维度追忆起革命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游客张宣告诉记者,这次把孩子也带来了,让他们通过现场走访传承革命精神,走好人生路。

打红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红色产业有甜头更有盼头。如今,仅有90多户260多口人的南就水已有10余家农家乐,村民也有了新的身份——土特产品营销员、导游。托旅游的福,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

村党支部书记冯海菊认为,一定要将南就水的红色资源转变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动力”。今年以来,她带领村民不断完善子弹厂遗址布展装修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并统筹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融合发展,结合实际计划谋划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增长,力争让“红色名村”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小镇。

红色旅游方兴未艾。按照部署安排,南就水在内的白岸乡“红五村”正准备连片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将围绕这一带红色旅游资源,发展集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野外拓展训练、休闲旅游、红色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红色经典旅游示范项目。眼下,冯海菊正忙着跟随乡镇领导招商,她急盼项目落地拓宽群众“致富路”。

记者手记

遍播革命火种,在南就水这片热土上,排除万难造子弹、宁死不屈掩护子弹厂、军民“风雨同舟”等历史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党史教育的“活教材”。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南就水也掀起了红色资源开发的热潮,红色旅游规模即将不断扩大。为避免红色旅游项目仓促上马、同质化严重、效果不好等问题,南就水可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推进红色旅游。

充分挖掘南就水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在“红五村”连片开发红色教育基地中,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来。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推动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和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提升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

同时,还可以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和载体。发挥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的优势,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子弹厂当年建造子弹的历史事件和壮阔场景,更好利用新媒体平台,从不同角度出发、面向不同群体,提高南就水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文图: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文静

海报:田龙彪

手绘:邢台学院 谢宇光

编辑:徐燕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