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沙河市西环西侧,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叫兴固村,村里一棵棵翠柳随风摇曳、一条条街道宽阔平坦、一排排新建的民居拔地而起…… 15年的时间,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垃圾场如今成了小花园;“土房子”变成了水电暖齐全的小高楼;泥巴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村民们说,村里大变样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陈三江。十几年来,爱“盘算”的陈三江一直“盘算”着村民的“致富经”“幸福账”。
村里大变样
曾经“脏乱差”如今美如画
走进兴固村,四通八达的街道宽阔整洁,两旁柳树成荫,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
而十几年前,兴固村却是另一番模样。
“街上随处可见垃圾,公厕臭气熏天”“街道狭窄,都是泥巴路,一下雨污泥遍地……”回忆起十几年前,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十几年前,说起来兴固村,别人都用三个字形容:“脏、乱、差”。
村里环境卫生不行,村民们靠种地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集体经济薄弱,还欠外债。
2006年,陈三江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胆大心细、主意多、爱琢磨事……在村民眼里,陈三江干啥都能干好。
村民张建设说:“他从小就聪明,肯吃苦,经营的企业,生意风生水起,有了这样的带头人,村民们都觉得有了盼头。”
把企业交给家人管理,上任后的陈三江一门心思“盘算”起村里的发展。
第一个要解决的难题——泥巴路。要修路需要钱,可村里没钱怎么办?作为一名党员,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陈三江自己先拿出十几万元,又发动村里在外工作和办企业的人捐款。村民们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拆除沿街的猪圈、厕所,清除长年累月堆积下来的垃圾……十几辆卡车整整忙活了一个星期。
随后,村里硬化了街道,粉刷了墙壁,建起定点垃圾清运池,村里还完成了管、井改造工程,让百姓吃水更方便。
出行方便了,怎么才能住得舒心?陈三江心里又有了“盘算”。2009年,村里开始申请启动新民居建设工程。用300亩地招商引资,采用村企共建的方式,盖起居民楼,水电气、亮化、绿化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村民们都住进了新楼房。主要路口和街段安装摄像头,村里还成立义务巡逻队。张建设说:“现在村里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来到村里的牡丹种植园区里,村民们正顶着太阳,在牡丹苗木之间劳作。
再过两个月,牡丹籽成熟,他们将收获一年的“心血”。今年牡丹长势喜人,等秋后收籽,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要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光改善环境是不够的,必须发展经济。陈三江带领着村干部们各地考察,对村里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规划。
2007年开始,陈三江将村里一处闲置撂荒地利用起来,建起牡丹园。除了少数观赏牡丹外,大部分种植油用牡丹,一亩地能带来六七千元的收益。
由陈三江家里人经营的企业主要从事交通设施的生产和施工业务,他劝说家人大量招收本村村民当工人,同时培训技术,干了几年后,村民们纷纷出来自己创业,先后催生300多名小老板。陈三江说:“现在,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工地上都有我们村的施工队伍,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全国。”
此外,兴固村还建起了一家玻璃厂、一个建材市场,安置就业数百人。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06年以前年人均不足2000元,现在达到近万元。
“我们还计划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交通设施产业园,做强交通设施专业村。”谈起未来,陈三江雄心勃勃。
到了傍晚,村文化广场上就热闹非凡,村民们有唱戏的、锻炼身体的、跳广场舞的……孩子们则围着广场跑来跑去,嬉戏打闹。
现在的兴固村有文化广场、图书室、书画室、村史馆,还有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服务中心。村里还成立了“说事室”,村干部轮流值班,通过干部协调、民调员调解、干部和群众代表合议三种机制来化解纠纷。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这多亏了领头人。”村民陈建林说,“现在过得甭提多舒心了。”
如今,不忙的时候陈三江又开始在村里“转悠”,他心里又“盘算”起新目标。
“虽然兴固村这几年变化很大,但是离我设定的目标还很远,离老百姓‘富裕梦’的要求还很远,路还很长,还得努力!”陈三江说,“兴固村的老百姓有一个梦,这也是我的梦,就是走向富裕这个梦。”
加快新民居社区建设、继续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建高标准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做大做强交通设施新兴产业……陈三江正在“盘算”村民新的“幸福账”。今后的兴固村将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新民居社区”为总体目标,结合牡丹园、西湖垂钓等景点,着力打造集生态、绿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新区,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品牌,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新跨越。
记者:李博
通讯员:申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