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种植结构,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西红柿已坐果,半个月后就能采摘了”
本报讯“人工授粉、定时通风、观察温度、打杈、吊秧……”3月9日,在南和区和阳镇郑庄村,50多岁的郑春海正在大棚里管护自家的西红柿秧苗。
12个大棚建起来了
“跟着村里集体规划走,盼着村里建起规模产业。”郑春海说,去年10月份,村委会从农户手里流转了300余亩土地,计划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经过村民报名,村里统一规划施工,建起了12个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郑春海就是第一批报名的。
“一开始也担心赔了。”郑春海说,种大棚菜本钱投入太多,技术要求高,管理要求比种粮食复杂,很多人都在观望。但郑春海暗暗算了一本“经济账”,认为风险低,而且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养家,他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开始种植大棚蔬菜。
“我的西红柿苗长势特别好,现在已经坐果了,再过半个月,就可以采摘销售了,可以说丰收在望。”看着一个个饱满的果实,郑春海高兴地说道。
31岁的赵玉荣管理着两个温室大棚,一个西红柿棚,一个黄瓜棚。春节前,黄瓜开始采摘销售,并且持续到了现在。算了算,一天下来毛收入有千余元。因为黄瓜管理要求比较高,她还雇佣了5个工人,可以给乡亲提供挣钱机会,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调整种植结构带村民致富
“家里有可以参与的产业,谁也不愿意出去打工了,家门口挣钱,一家人能在一块儿多好。”“他爸也能搭把手管孩子了。”
走进和阳镇郑庄村,一条条柏油路宽阔平坦,街道两侧的观赏树整齐排列、待吐新绿,健身广场设施齐全,乡亲们在广场上谈笑唠嗑,说着村里的变化。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要优先发展,蔬菜大棚规模种植是其中一条路。”郑庄村党支部书记仝文波说,今年,村里打算利用流转的土地,再建设一批日光温室大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品类蔬菜种植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红玉 通讯员 张瑞千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