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 创森林城市 建绿色家园

2021-01-27 14:28:56 星期三  来源:邢台日报

一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坚持“五个结合”提升林木覆盖率。2020年,我市成功获评“河北省森林城市”——

创森林城市 建绿色家园

本报记者 王露橦 通讯员 国宁

2020年,任泽区强力推进生态林、城区、廊道和村庄等四方面绿化,完成造林面积3.5万亩。(刘云峰摄)

2020年,我市“七彩太行”工程造林2.1万亩,涉及信都区羊范、太子井、南石门、西黄村4个乡镇。(国青 摄)

2020年,内丘县初步实现15分钟生态休闲圈覆盖,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绿色生态。刘继东 摄)

阅读提示

2020年,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一三五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目标,强力提升林木覆盖率指标,形成市县同创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全市上下按照“五个结合”要求,以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廊道绿化、河渠绿化以及浅山丘陵区绿化等为重点,大规模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攻坚行动,完成营造林80.21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78%,其中,完成人工造林46.21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飞播造林20万亩,同时完成森林抚育26.65万亩,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去年12月30日,河北省绿化委员会、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文件,公布“河北省森林城市”名单。我市以及任泽区、南和区和临西县一并获评“河北省森林城市”。

树苗一寸寸长高,林地一片片扩展,荒山一点点变绿。绿美画卷正在邢襄大地上徐徐展开。

2020年,我市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围绕“力争到2021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创建任务,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确保到2022年国家森林城市挂牌”目标,除了超额完成省下达国土绿化任务外,依托“郝氏造林法”,坚持常绿与落叶搭配、观花与赏叶结合,引进10多个彩叶树种,完成太行山绿化营造林46.68万亩,努力打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绿美太行,加快了浅山丘陵区生态修复步伐。同步推动乡村造林成方连片和市区绿化上水平。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各显其能,在相关部门的周密配合下,共同按下全市创森工作“快进键”。

挂图作战全力创森

浅山丘陵区“七彩太行”工程是我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地核验点位之一。2020年,我市“七彩太行”工程造林2.1万亩,涉及信都区羊范、太子井、南石门、西黄村4个乡镇,分为11个项目区,其中,姚坪项目区位于邢和路西侧,姚坪村西的大善岭和马地沟,属于典型的浅山丘陵石灰岩区,是绿化断带的“硬骨头”地带,规划面积1700亩。

面对这块“硬骨头”,负责施工的郝景香造林专业队克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组织130人的施工队伍,抢抓春季造林的绝佳时机,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就完成全部造林任务,共计栽植侧柏、山桃、山杏、黄栌、酸枣等各种苗木18.7万株,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

强力攻坚的背后有坚强“后盾”。

2020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塞罕坝精神的批示,把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工作。

市委、市政府多次部署,印发《邢台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攻坚行动方案》《2020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专门文件,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县(市、区)和部门,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一年来,全市完成市级财政投资3.61亿元,县级财政投资6.5亿元,争取各类项目投资2.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0.1亿元。

过去一年,我市建立市级领导包县督导制度,市林业局成立由处级领导带队的7个督导组,分包县(市、区)创森指导工作,全市每周对各县(市、区)造林进展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并聘请第三方现场核实。市、县各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之大、调度之频、要求之细、考核之严,前所未有。

一年来,任泽区将森林城市创建列入全区重点工作来抓,加大资金投入,以国家储备林项目为依托,深化拓展“种、管、护、营”四位一体造林法,强力推进生态林、城区、廊道和村庄等四方面绿化。完成造林面积3.5万亩,占市下达造林任务的163%,造林规模大、效果好,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南和区将创森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发展综合考核内容,制定了创森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挂图作战,有力推动了创森工作顺利开展。去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71万亩,栽植各类乔木960万余株,建成6个国家森林乡村、14个省级森林乡村。

临西县围绕“建设生态临西县”的思路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努力完善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大力实施重点造林工程,狠抓森林资源管理保护,不断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维护林地、湿地生态安全。2020年累计完成造林1.62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18.22%,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4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要求。

创新思路 “花样”造林

南和区建成了100个绿化精品村,新建梨树、金银花等特色种植基地3500亩;信都区在大沙河北岸成方连片造林5000余亩;柏乡县在城乡接合部启动建设郊野森林公园1处、千亩森林2处……

一年来,我市坚持造林绿化与裸露地表覆盖、潜在城市森林、美丽乡村建设、防范盗采河砂矿石以及农民增收相结合,创新思路,以充分发挥造林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为指导思想,开启“花样”造林模式。

2020年,全市各县(市、区)坚持造林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村内精细绿化、村周边规模造林、道路沿线美化提升的原则,努力营造“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田园式景观效果,完成村庄绿化7.43万亩。

仅去年前三季度,威县就以环村林带、村内街道、庭院和房前屋后绿化为重点,完成2500亩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同时,按照“种一块、报一块、核一块、上图一块”的原则,全面推动高速公路沿线造林绿化,对县域道路绿化、河渠绿化开展补植补造,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户自发种植省工省力的生态乔木混交林,共完成造林3.97万亩。

同年,我市积极推进城郊森林公园和环城绿化,在市区南部新建生态防护林屏障5600亩,完成环县城造林3.04万亩。重点对平原区22条河渠堤岸及两侧进行了植树绿化,共完成造林3.48万亩。对74处矿山迹地启动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积极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努力提高绿化经营效益,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新发展经济林种植7.3万亩。

沙河市投资2269万元对近几年重点绿化工程进行集中管护,巩固造林效果,管护法桐、白蜡、金叶榆、紫叶李、松柏、草坪、花灌木、草花等植被面积4000多亩,涉及自行车赛道彩叶林带、新庙柴线绿化提升、御通线两侧绿化美化及增加、大沙河南岸防护林绿化、329省道改造提升(西环至白塔)、自行车赛道蝉房段基础设施建设等7项市重点绿化工程以及38个游园和广场、31座公厕等。

广宗县在东召乡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板台集村建设完成11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项目。采用林下中药材模式,在银杏林栽培桔梗和远志,截至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每亩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

临西县提出“造林也要亩产论英雄”,大力推广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产业。仅去年上半年,就新发展林下养殖500多亩、林下中药材3000多亩、林下食用菌1000多亩,新增林下经济产值980万元。其中,林下大球盖菇种植亩均效益达6000至8000元,杜仲乔灌复合种植循环产业亩均效益上万元。

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示范亮点工程稳步推进,城乡空气质量、环城绿化规模、特色经济林种植效益同步提高。

各界参与 成果共享

树由谁栽、钱由谁出、责由谁担、利由谁享?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坚持改革推动,积极推行“政府补贴、谁造谁有”“村集体+农户造林”“招商引资、大户公司造林”“市场运作、政府融资造林”“政府投资、专业化公司造林”五种模式,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有效提升造林绿化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大部分县(市、区)都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对新造林给予每亩400至2200元的补贴。”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姚宪法介绍。过去一年,巨鹿县对种植金银花、枸杞、杏三大特色产业成方连片达到50亩的分别给予连续3、4、6年每亩400元补贴。信都区在南部绿色屏障建设中,对占用农户土地给予每年每亩2150元补贴。

一些乡村发挥村委班子凝聚力强的优势,发动群众统一造林、合作经营。宁晋县贾家口镇小刘村采取村集体牵头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造林后村民自愿入股,合作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完成环村林造林1700亩。

任泽区引进河北大地园林公司完成造林2.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片林达到5块。此举依托大户、大公司雄厚的资金优势,通过协助土地流转、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工商资本投资造林绿化,做到了规模化造林、高标准建设。

内丘县和临城县采用PPP模式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成为全省最早录入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项目管理库的2个县,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分别融资5.3亿元和5.9亿元。

此外,我市对郊野森林公园等纯公益性生态林工程,依托政府出资或上级项目资金,通过公开招标,由专业绿化公司负责绿化和管护。

严守底线 呵护生态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打造绿色富民增收产业,另一方面,还要严守生态底线,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大依法治林力度,巩固绿化成果。”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明虎说。

过去一年,在防火关键期,全市106支巡逻队、2820名护林员、29名瞭望员坚持做到全部上岗到位,全天候巡逻监测,194个林火视频监测点24小时不间断监控,适时组织无人机空中巡护,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一年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等级以上森林火灾,是全省发生森林火灾最少的市。

一年来,全市共布设监测点384个,设置杀虫灯380多台,配备查防员447名,以干线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带和环城防护林带为重点,实施飞机喷药防治面积39万亩,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蔓延,保证了林木资源安全。完成对全市1883只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的妥善处置。对全市180家野生动物繁育场所进行了逐一巡查,全部登记在册。

在2020年“金剑”“金钺”“金网”“金盾”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中,全市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88起,其中刑事案件10起、林业行政案件78起、行政罚款100万元,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打击,森林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护。

与此同时,我市严格按照国家划定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保护要求,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开展林地内违规违建项目清理整治,查处毁林问题17项并全部整改完毕。新建县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保护小区9个,内丘鹊山湖湿地通过国家级湿地验收,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44.3%。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