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工业立市与文化兴市双轮驱动
“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周林
五载奋斗,邢襄大地书写了怎样的发展篇章?
市政府新闻办于11月13日启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以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主题的首场发布会揭晓了一系列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为主旋律,坚持工业立市与文化兴市双轮驱动,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一系列战略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幅动能澎湃、活力焕发、幸福宜居的生动画卷正在邢襄大地徐徐展开,为迈向“十五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支撑
重塑制造业强市风采,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全力重塑制造业强市风采,是邢台人共同的愿望。
为重塑制造业强市风采,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食品加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与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聚势腾飞,4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活力迸发。
产业集群特色鲜明。4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22个年营收超百亿元,拥有规上企业1351家,生产及配套企业3.5万余家,吸纳就业86万余人,有力撑起了产业兴市的“四梁八柱”。累计培育产业集群“领跑者”7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78家,特别是拥有晶澳、今麦郎、金沙河、玉锋等一批领军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跨越赶超的重要力量。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我市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42.8%、91%,新动能加快增长。
新动能
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双轮推进,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不论是科技研发投入的历史性跨越,还是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塑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十四五”以来,我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9家。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个,实现主导和特色产业全覆盖。
新型能源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占比显著提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能源基础设施实现飞跃,电网结构持续优化,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项目快速推进,氢能产业破题开局,城乡充电网络实现全覆盖。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聚链成群,引进中船氢能制储、中车新能源装备、邢东锂电等一批超50亿元重大项目,形成了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新名片
文化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太行泉城魅力精彩绽放
我市坚持文化兴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太行泉城”城市品牌愈发闪亮。
做大做强做热中心城区,“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旅游休闲城市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金融中心、太行国际会展中心等新地标崛起,好南关、百泉鸳水等新晋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
成功举办第九届省旅发大会,“抗大号”红色旅游专列火爆出圈,“坐着火车看太行”成为旅游新风尚。邢台大峡谷—前南峪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创新打造“红川绿谷·骑行太行”和“泉城骑行”两大骑行品牌。
新面貌
城乡融合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生态宜居品质持续提升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宜居是现代化城市的追求。
城乡面貌绽放新颜。城市路网持续完善,一批“断头路”打通,通行效能全面跃升。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公园游园广场达330余个,开放共享绿地826处,城区四河实现“河河有水、清水长流”。立体交通格局加速形成,褡裢机场成功通航,邢和铁路顺利通车,公路铁路网络持续加密,我市“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改善,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生态底色愈加亮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四年退出全国“后十”。“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累计造林面积达213.15万亩。七里河生态修复成为太行泉城的亮丽名片,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持续回升,百泉湿地面积有效扩展,赤麻鸭、黑鹳等珍稀鸟类栖息驻足,“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生态画卷在太行泉城悄然展开。
新活力
改革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互促共进,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活力最为充沛的时期之一。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创新推出“入企扫码”执法模式,涉企检查次数大幅降低。发布国内首个数字营商环境地方标准,颁发全国首个取水权不动产证书。截至2025年9月底,经营主体数量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0.66万户,发展活力充沛。
有效投资精准扩大。5年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性资金254亿元,发行60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连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行动,实施省重点建设项目28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1467个。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间投资增长11.6%,彰显市场信心。
民营经济引擎作用突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6.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8.0%,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温度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我市坚持民生优先,“十四五”期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80%以上。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大量居民告别棚户区,众多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力支撑。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泉城扁鹊堂”实现中心城区乡镇(街道)全覆盖,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国家级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医保参保率全省领先。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扎实推进,养老服务更加暖心贴心。
历经“十四五”,我市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城乡面貌更加亮丽,民生保障更加扎实。展望“十五五”,我市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邢襄大地更加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