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共享式园中园发展路径系列报道之五

临轴集团与Z&S轴承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 沈建荣摄
本报记者 孙瑞超
生产实践中,一些企业存在技术人员少、创新能力不足的痛点,也有一些企业因为高端仪器单价高、操作门槛高而对自建高端实验室望而却步,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设备易寻、技术难求的问题。
针对这些痛点难点,我市以服务企业创新为理念,推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打破信息壁垒,搭建技术创新共享平台,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并延伸发展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能力共享,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和柔性匹配,推动本地特色产业集群企业降本增效,促进转型升级。
不久前,位于任泽区龙泉剑厚力五金产业园的河北厚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研发出干壁钉磷化新工艺,盐雾试验可达48小时,个别型号能达到96小时,远超36小时的行业标准,敲开了欧美高端市场大门。
作为一家制钉企业,厚智公司将研发力作为企业的生命力。一段时间以来,其研发进程不断加快,研发投入成本反而降低了。“降本增效”的结果,离不开龙泉剑厚力五金产业园共享技术服务平台的赋能。
“园区依托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全国五金技术标准委员会,提供工艺优化、标准化质量检测等服务,让小企业也能享受到优质科研资源。”园区负责人镡玉龙说,如今,入驻园区企业研发周期缩短15%,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96.7%提升至99.6%。
在我市,像厚智公司这样借助共享技术创新平台搭上“快车”的企业不在少数。
在中国·临西“国际轴之城”,由临轴集团与Z&S轴承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里,河北宝瑞明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一批深沟球轴承经过细致检测,拿到参数精度合格报告。
“过去,产品检测得去省外,拿到合格报告最快也得半个月,各项花销近万元。”宝瑞明公司总经理张龙刚说,现在权威实验室就在家门口,报告当天可取,检测成本省下40%。
临西滚动轴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功能与实验室功能整合,填补高端轴承探伤检测、材质光谱分析等技术空白。目前,已有40多家轴承企业加入实验室共享团队,助力企业研发周期缩短20%至30%,研发成本降低约25%。
今年,临西县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立“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临西轴承专项概念验证基金(资金)”,与清华大学等20余家院校、企业共建技术联盟,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技术创新共享,带动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实例还在增加。我市各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邢台泰洲智造产业园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供20多项全方位设计与研发服务;华密新材特种橡塑产业研究院搭建共享创新平台,为3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带动近亿元的产业规模效益;惠朋人工智能电力精密装置产业园与高校合作,谋划建设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加速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强强联合,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提升创新力,突破技术研发瓶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