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尚子琪通讯员刘子昂)近日,在襄都区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市民对着25号布袋院门口的标志牌扫码查询,建筑简介、原貌影像、现状信息等内容即刻呈现。
“布袋院的纵深院落设计、北方大学旧址的中西合璧风格等,都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班负责人王元昊介绍,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对于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属地推荐、现场勘测、专家评估的“三级筛选”机制,分三批公布了古城区内新历史建筑。同时,对这些新增建筑建立“一户一档”,详细记录测绘数据、产权信息、修缮历程等核心资料,统一制作安装保护标志牌,让历史建筑保护有“档”可查、有“标”可识。截至目前,全市完成298处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与挂牌保护。
在北方大学校部旧址刚完成修复的红顶小楼前,标志牌清晰标注其“清末教堂改建”的渊源及“新中国高等教育摇篮”的历史价值,这座院校的旧址将逐步开放展示。
“与之前相比,此次挂牌创新融入科技与文化元素。”王元昊介绍,新制作的标志牌除了印有“太行泉城、美丽邢台”标识,突出泉文化特色外,建筑简介还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便于中外访客了解历史,新增的二维码模块实现“一码读懂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