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壮美太行 乐享泉城新场景》系列报道③
游红川绿谷 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
记者 刘晓燕 通讯员 张丽超文/图
扫码收藏
秋到太行,层林尽染。国庆中秋假期,位于信都区浆水镇的抗大陈列馆、抗大1940街区及抗大旧址群,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人们在此追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抗大陈列馆推出的“铭记历史 爱我中华”主题系列活动,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清晨升旗仪式上的肃穆凝望,VR体验中的烽火重现,旧址院落里的深情驻足……厚重历史与创新体验在此交织,谱成一曲激情与信仰的交响曲。
■抗大陈列馆
历史回响叩击心灵
10月1日9时,信都区前南峪村抗大陈列馆广场上,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自发聚集于此,参加升旗仪式。从山东赶来参观的退休教师赵建国眼含热泪:“在这个特殊日子参加升旗仪式,是对初心的重温,更是对精神的洗礼。”
抗大陈列馆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抗大发展史专题陈列馆。拾级而上,脚下108级台阶,一步步引领游客走近那段烽火岁月。
进入抗大陈列馆,360件文物、590幅历史图片静静陈列,似在等待与游客对话。抗大师生用过的教材、马鞍、行军锅等物品,带着游客穿越硝烟,回溯那段战火纷飞的记忆。
在“艰苦岁月”场景前,游客们停下脚步。“这是抗大在浆水办学时的真实场景。寒冬腊月,一名抗大小学员钻进羊圈抱着一只小羊,一边取暖一边读书。”讲解员范畑甜的话语里满满敬意,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抗大淬炼出“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底色。
馆内,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们惊喜不已。戴上VR眼镜,模拟的风、雨拍打着身体,让人沉浸式感受“抗大在浆水”的峥嵘岁月。游客刘浩体验后感叹:“太震撼了!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
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我们通过创新体验方式,让抗大精神可触可感、可亲可近。假期推出的‘太行山上思政课’‘义务讲解迎国庆’等活动深受欢迎,日均参观人数较平时显著增多。”
■抗大1940街区
沉浸体验令游客印象深刻
抗大陈列馆东侧,新近开街的抗大1940街区人头攒动。这个假期,街区内红色文艺晚会、国风雅韵表演、浆水谣红歌会等专场活动精彩上演,让游客留下独特的红色记忆。
1940美食广场上,广宗薄饼、临城腌肉面、内丘挂汁肉等邢台各地特色美食档口前香气四溢,吸引游客排队品尝。“这是‘抗大粗粮饼’,当年学员们就是靠它果腹坚持学习。”商户老板边摊饼边讲述。来自石家庄的摄影师李帆连续按下快门:“我要用镜头记录这份穿越时空的滋味。”
美食广场对面,情景剧《抗大奶娘》正在上演。“她不只是你的孩子,更是咱太行山的孩子!交给大娘,你尽管放心去打仗吧。”太行乡亲上前一步,从抗大学员手中轻轻接过襁褓中的孩子……来自北京的游客刘敏边观看边擦拭眼角:“没有激昂的口号,唯有最朴素的话语与动作,还原出军民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沿街漫步,在军民文创旅拍店内,游客们争相换上军装留影;“抗大薪火影厅”里循环播放《小兵张嘎》等经典红色影片,小朋友们看得格外入迷。“这种互动式、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街区管理人员李琦介绍。
■抗大旧址群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抗大1940街区周边,抗大旧址群在这个假期也迎来不少游客。通过“游革命旧址忆峥嵘岁月”活动,游客们开启一段难忘的红色文化之旅。
“大家看,影壁墙上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这些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10月5日,在抗大总校校部旧址,小小讲解员赵梓豪正为游客讲解。清澈的童声将抗大故事娓娓道来,声声稚嫩,语带坚定,成为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见证。
据悉,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抗大总校校部旧址在修复时注重“场景复原”。在抗大总校通讯排旧址,复原了工作人员发电报、油印书本的场景;在抗大总校训练部部长王智涛旧居,土炕上两个人物雕像围坐在一张小桌旁,生动再现了当年王智涛与战友讨论工作的场景。
夕阳西下,抗大路上的彩灯渐次亮起。游客们或带着抗大文创产品踏上归程,或继续漫步在抗大旧址群的石板路上回味这段红色之旅。烽火岁月已远,但抗大陈列馆的升旗仪式依旧每日庄严举行,抗大1940街区的红色歌声依然嘹亮,抗大旧址群内“小小讲解员”的稚嫩讲解声从未中断。红色记忆在这里一代代传承,信仰的力量,正以这样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在太行山间奔涌不息,凝聚成砥砺前行的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