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邢州》——乡愁篇?
石盆村:青山深处红韵浓 古树炊烟岁月长
扫码看视频
记者 张东生 通讯员 闫梦 姚勇 赵恩生 张智 文/图
仲秋时节,金风送爽,我们踏进太行山东麓的古村落——内丘县石盆村。这儿的天,蓝得像是水洗过;云,白得晃眼,一团挤着一团,漫不经心地在山头飘荡。青石板路,慢上坡,古树一棵又一棵;石头墙,石头房,圆滚滚的巨石卧路旁。石头墙缝里的野菊自在开,山风袅婷穿小巷。时间,在这里仿佛停下了脚步。石盆村两位历任老支书王栓柱、王宝堂在村口迎接了我们。
浓绿深处 古韵悠然
石盆村是浸在绿里的,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韵。那绿不是薄薄的一层,而是从四面八方涌来,厚实、浓稠,几乎要滴落下来。脚下的石板路早已失却了本色,被绿莹莹的苔藓覆满,茸茸的,踩上去软而滑,踩着它,我们轻易就走回了童年;踩着它,像踏着一条沉默的绿脊背往岁月深处去。
树比屋老,屋比人老。抬头看,古树的绿才是主角。古树,是村庄的魂灵,是石盆村活的年轮,撑在四处,默默见证着山村的沧桑变迁。据村里的人讲,石盆村历届“两委”都把保护古树当作使命,几十年来村中古树一棵也没破坏过,现在村里挂牌保护的古树就有近百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树随处可见。
村子依山就势,古 老的村居错落有致地沿着山坡“一步一步”向上攀爬。房子全是石头的,山里的石头,褐黄、青灰,被先人的手垒起来,就成了墙。石砌的墙基厚重沉稳,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曲折。那些饱经风霜的老屋,木门木窗,门楣窗棂已褪色,却沉淀着几代人的体温和故事。
我们走进一户人家,四方的小院里收拾得整洁利落,院中间种着一棵苹果树,这是一种老品种的青苹果,吃在嘴里清香四溢,果肉爽脆,水分十足,让人不禁想起了儿时的味道。
沿着长满青苔的石阶缓步向上,寻一处高台上的凉棚落座,仿佛瞬间被抽离了尘世的喧嚣。头顶是藤蔓编织的绿荫穹顶,筛下碎金子般跳跃的阳光。坐在这高台凉棚之下,时光仿佛被拉长、被揉皱,又被温柔地抚平,这是一份石盆村专属的宁静。
红色印记 热血长存
石盆村绿得葱茏,也红得浓烈。它的浓烈,在于其血脉里流淌的红色基因。石盆村老支书王拴柱介绍说:“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秀峰同志领导军民抗日,在这里居住和工作……”
这里的村民怀念杨秀峰。他们把当年杨秀峰居住的院落完好地保存着。老支书王宝堂带我们来到了杨秀峰故居,打开木门上的一把小锁,就如同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老支书指着门前磨盘,告诉我们说当年杨秀峰在这里居住的时候,全靠这个碾子碾面呢!我们走近一看,才发现碾子的上面还刻有“光绪贰拾叁年”的字样。攀着木梯,我们爬到房顶二层,那几间低矮的小房子,正是杨秀峰夫妇曾经居住过的老屋。
老屋子里的摆设简单质朴,一张方桌,两把圈椅,一盘土炕。向东的窗口上还特意留着一个瞭望口,正对进村的主路,可随时瞭望,便于及时发现敌情。最为奇特的是,在屋子的东南角,还有一个地道口,敌人来时可及时通过地道转移到安全地方。
“杨秀峰,意志坚,组织民众来抗战;自卫队、青抗先,妇救会、儿童团,全民总动员。杨司令,真能干,武装民众千百万,到处开展游击战。炸碉堡、崩汉奸,扒铁道、过平汉,打得敌伪心胆寒。”这是抗战期间曾经流传在内丘县太行根据地的一首民谣,名字是《杨秀峰走遍十三县》,是杨秀峰当时在内丘工作的缩影。
村中红色展板一字排开,杨秀峰的生平和英雄事迹赫然入目,到访的每一个人,都会静静地伫立在那,默默地读着他的故事:他放弃北平大学教授优越的生活,率领20多名干部和部分平津流亡学生,从太原奔赴冀西建立抗日根据地,成功组建了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为创建冀西及冀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模范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华北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
行走在村中,那份庄严肃穆感油然而生。这里的山石草木,仿佛都曾听过他激昂的话语;这里的清风明月,似乎仍在传颂着那段峥嵘岁月。红色,是石盆村最深沉、最动人的底色,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这红色的记忆,赋予了石盆村独特的气质。它提醒着后人,今天的安宁祥和,源于昔日先烈们的浴血奋斗。这份精神,如同村中那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在青山绿水间代代相传,成为石盆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池之水 药香馥郁
而石盆村的魅力,不仅在于眼前的古朴与温热,更在于远方山峰上的上池。老支书王宝堂告诉我们,沿着村中上池路往上走,山顶上有一水池,那是个天然石坑,长1.5米,宽1米,好像一个石头盆子,所以我们的村子就叫石盆村。
我们一行人站在上池路路口,听老支书介绍石盆村的村名来历。从山野深处漫溢而来的清苦药香,悄然浮动。那是源自上池之水的气息。它仿佛从《本草纲目》的书页间逸出,如丝如缕,缠绕过古树的根须,浸润过果实的芬芳,最终沉淀在石盆村悠长的呼吸里。
一汪高山之水,宛如遗落山巅的明镜。据说,内丘石盆上池之水的传说与扁鹊密切相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传说扁鹊年轻时拜长桑君为师,长桑君交给扁鹊一包药粉,并让他用上池之水泡服三十天,就能洞察隐微的事物。扁鹊按照师父的吩咐,每天到石盆村西山顶上的天然石头水池——上池,取水泡药服下。三十日后,奇迹出现,他隔墙能看到对面的人,为人看病时,能清晰看到其五脏六腑的症结,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医。
除了上池,石盆村还有好多遗迹都与扁鹊有关,更增添了石盆村神韵。据说扁鹊当时就住在村子北边山坡上的石洞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九仙洞。在山上还有一个酷似鸟鹊的大石头,被称为石鹊。
老支书王宝堂告诉大家,这里的村民们喜欢采集中草药,他们在饮食中喜欢熬杏仁汤。石盆村的王东亮擅长制作艾条,堪称一绝。于是,我们一行人,满怀欣喜地走向王东亮家。
王东亮介绍,他们采集当地优质的艾草,用古法制作艾条,远销各地,很受欢迎。王东亮说,手工卷制的艾条,紧实细密,艾绒保留着天然的药性,燃烧起来火力温和均匀,渗透力强,那股热力能钻到身体深处,特别舒服解乏。
除了艾条,王东亮还制作各类纯手工药皂。走进王东亮工作室,一股药香便扑鼻而来,在他的橱柜里摆满了一块块形状各异,雕刻着不同图案的药皂,它们浸润着草本精华,在古法智慧中凝住药性,如一块块温润的玉。
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扁鹊精神的当代延续——“辨证施治”的智慧被转化为“因人制宜”的呵护。“治未病”的哲思融于日常的烟火之中。他们以手传心,以物载道,让千年的中医智慧不再停留于典籍,而是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仪式,守护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健康时刻。
炊烟袅袅 山水召唤
内丘石盆村的烟火气,是灶膛里跃动的火苗,是瓦檐上盘旋的炊烟,是街巷里弥散的饭菜香。而这份人间至味的集大成者,莫过于村中的红星客栈。它不张扬,却像一块磁石,牢牢吸附着归乡的胃与漂泊的心,只因这里飘荡着最熨帖的——家的味道。
餐馆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红色的印记。走进去,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大铁锅里热气腾腾。地道的农家菜香,是山野的馈赠:或许是清炒的时令野菜带着露水的鲜甜,或许是炖得软烂的山蘑土鸡香气四溢,又或许是金黄的玉米饼子散发着粮食最朴实的芬芳。一盆凉拌迷糊菜、一盆大骨头、一碗面汤炝着山韭菜花,这饭菜香,是山村最温暖的慰藉,是乡愁最具体的味道,它飘散在空气中,缭绕于村中的古树与石头房之间,勾起我们对故乡的思恋。
近几年,石盆村“两委”领导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积极搞好村里的民俗文化工作。2015年,“扁鹊的传说”荣获内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19年4月,石盆村荣获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称号。他们多方筹措资金,克服种种困难,投身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建设。2022年,石盆村荣获“内丘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同时,还荣获“河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村”称号。石盆人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断改变着村容村貌,却修旧如旧,始终保持着本真的老面貌。2023年,石盆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石盆村,一个太行深处的小小村落。它不喧嚣,却自有其深沉的力量和动人的烟火气。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种古朴而鲜活、宁静而蓬勃的气息。在这里,不是短暂的逃离,而是深度的疗愈!
在古树下聆听岁月的脚步,在红色印记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红星客栈品尝山野的馈赠。然后,让心随着那上池之水的召唤,去往更深的山林,感受那份源于大地、源于历史的古朴又宁静的山村魅力。它是太行山深处一首无言的诗,值得你慢慢读,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