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谢霄凌通讯员齐春佳
金秋时节,南和区三思镇的玉米田里一派丰收景象。9月18日清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温春爽早早来到后郭平村,与农户一起查看玉米长势。
“同样时间播种的玉米,为什么别人家的玉米籽粒饱满,自己家的玉米籽粒不饱满?”技术培训会上,面对农户提问,温春爽通过对比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饱满度,解答农户们的疑问。她介绍,今年南和区夏玉米长势普遍优于常年。当前正处于灌浆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除了品种差异,土壤墒情管理也直接影响玉米千粒重。
种粮大户南立杰的300亩玉米田里,技术人员用土壤墒情速测仪采集数据。南立杰告诉记者,他在培训中学到了双晚技术:玉米适当晚收能延长灌浆时间,小麦推迟播种可避免冬前旺长。
在田间实训环节,温春爽掰开一穗玉米边向农户展示边说:“看这籽粒排列紧密,淀粉沉淀充分,正是晚收技术见效的典型表现。”
在后郭平村的农田里,郁郁葱葱的玉米秆高耸挺立,肥硕饱满的玉米缀满秆。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看苗情、测地情,为种植户答疑解惑。他们结合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作物当前长势,围绕田间管理、科学种植等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现场指导。
这场从会议室延伸到田埂的技术服务,让科学种植理念落地生根。夕阳西下,仍有不少农户围着专家询问小麦备种问题,农业技术人员耐心地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