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子琪
日前,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3D打印产业学院实训室内,一台加装了新装置的SLA光固化打印机正在自动运行——打印结束后,机器自带的清理取料装置自动启动,不到8分钟,就清除掉了打印平台上的残渣废液。
“在打印后成型件取件与平台清理中,如何减少对模型刚性铲取和对平台的高效清理是行业中的困扰问题。”谈及做这个清理取料装置的初衷,机电工程系教师李洋打开了话匣子。
据他介绍,传统操作需人工佩戴口罩,将头伸进设备内部手动剥离模型。然而,传统刮铲容易刮伤模型底部,部分复杂结构的模型在剥离时,损伤率高达6%,且因打印平台上残渣废液需反复清理,企业批量生产时损耗成本特别高。
围绕3D打印设备智能化升级需求,该校联合河北春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3D打印产业学院,建立产教融合模式,深耕打印后处理环节的技术突破。
“因不同模型的树脂支撑密度、尺寸差异及材料黏性等因素会改变拆检效率,我们耗费了两个多月时间,测试五种材料的100多组数据,才确定了最优振幅响应频率。”团队成员史跃鹏同学介绍。
在平台清理方面,团队以滚轮毛刷与变功率吸盘的组合清理方式,替代人工操作,使清理效率提升35%,同时实现智能化控制。
经过6个月的攻坚,这套SLA光固化打印机清理取料装置已完成样机制作,目前正按照企业要求在实训室进行功能性测试。
“与传统手动操作比,这套装置能自动完成柔性取件和打印平台表面清理,单模型处理时间从12分钟缩至7分钟,损坏率降到3%以下,还减少了树脂与操作人员的接触风险。”机电工程系教师孙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