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管网设施 做好防洪治涝 加强治安防控
我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本报记者 尚子琪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来,我市锚定“安全可靠”核心目标,从老旧管网更新、防洪内涝治理、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等多维度发力,系统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安全、群众更安心。
升级改造管网设施
畅通城市“生命线”
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管廊等重要基础设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不可分,作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的部署之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驱车行驶在太行北路上,平整洁净的路面让行驶格外顺畅。车窗外,焕新的井具与路面无缝衔接,车轮碾过毫无颠簸,往日“咯噔”的嘈杂声消失无踪;路旁排水口崭新醒目,刚下过的雨水快速汇入管网,路面不见积水,一路通行安心又舒心。
“为补齐城市排水短板,我们重点对太行路、钢铁路等多条道路下破损、老化及超期服役的雨污水管网实施提标改造,还拓宽了入河段等重要区段的雨水方沟,市管街道的排水防涝能力显著增强。”市城管局市政维护中心项目负责人程风生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1公里、排水老旧管网72.16公里。
除了地下管网改造,我市同步推进地面基础设施优化:对太行路、钢铁路等13条道路和5条河流部分点位进行改造提升,对桥梁等设施开展常态化安全排查。在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安全底座,推动城市管网管理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防控”,确保城市“生命线”畅通无阻。
“老旧管网改造对于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程风生表示,我市将持续摸查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网底数,坚持“一管一策”制定改造方案,重点对材质落后、超期服役、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规范的老旧管网及附属设施全面升级,确保燃气管网运行平稳、排水系统通畅,切实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筑牢防洪治涝屏障
守住城市“安全线”
“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方面提出的重要举措。我市地处太行山东麓,汛期受地形影响,易面临山洪、内涝等多重风险,防洪治涝工作始终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朱庄水库大坝监测中控室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位、渗压、位移等数据,工作人员紧盯界面,查看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反馈的信息。“系统通过遍布大坝的传感器和巡检机器人,24小时采集数据,一旦出现异常会立即报警。”市水库事务中心综合部副主任闫亚宁指着屏幕上的雷达监测图补充说道,结合水利测雨雷达数据,他们能提前预判流域降雨对水库的影响,尤其在流域出现大洪水、极端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期,为防汛调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直接关乎防灾减灾成效。前不久,我市首部水利山洪灾害测雨雷达在信都区建成投用,该雷达最大可实时监测45公里范围内的降水强度、移动趋势,提前1至3个小时预警山洪风险,“有了这部雷达,我们能更精准地掌握降雨动态,为下游村庄转移群众争取更多时间。”市水利局防汛办主任张伟介绍,省水利厅还将在沙河市、临城县各建1部测雨雷达,建成后将与我市首部测雨雷达组网,推动山洪灾害雨水情监测从监测“落地雨”到监测“云中雨”转变,填补地面雨量站监测盲区,延长山洪预见期,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
韧性城市建设除了靠硬件防御、软件支撑外,还需要广泛集结各方救援力量,构建坚实救援支撑网络。今年,我市持续壮大防汛抢险救援力量,补充专业救援设备,加强队伍实战演练,以“1+15+25”为核心架构建立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形成“覆盖全域、衔接紧密、科学高效”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
截至目前,我市已组建316支13407人的防汛抢险救援队伍,24支突击队随时待命,292支常备队涵盖地质、城管、电力等关键领域,还有30支省级支援队伍及各县(市、区)群众性后备力量,总动员能力达9万余人,构筑起坚实的“人防”屏障。
织密治安防控网络
守护群众“安心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为我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划定重点方向。我市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构建“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重点有守护”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走进威县综治中心指挥大厅,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网格事件、民情诉求、重点区域监控等数据,工作人员通过“民情通办平台”“雪亮工程”“网格管理平台”等八大信息化系统,动态追踪县域治安态势,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科技赋能是治安防控的核心支撑。我市将继续推进“智慧城市”“云上邢台”“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打通数据壁垒,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实现治安风险“精准识别、提前预警”。
空中监控全域覆盖,地面巡逻防控同样需做细做实。按照平安邢台建设要求,我市将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升级地面巡逻防控体系。深化警务“网格化管理”,按照“规模适度、责任明确”原则,优化网格划分,持续将民警、辅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纳入网格,围绕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和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因素,常态化开展人、事、物、地、部位、群体、组织等基础信息排查,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整改。针对商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重点场所,进一步细化防控举措,增加巡逻频次,进一步降低辖区发案率,持续提升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从地下管网到地面设施,从防洪治涝到治安防控,我市正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举措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让安全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邢台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