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尚子琪通讯员刘立伟
走进位于信都区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绿树成荫的厂区里,智能监测屏实时刷新着环保数据,封闭式料场顶部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与远处有序运转的现代化车间相映成趣。
从昔日的地方小厂,到如今连续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并拿下国家首批绿色工厂、环保绩效A级企业等称号,德龙钢铁,这座曾经被周边村民称为“黑烟工厂”的企业,已成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科技赋能提质效
在德龙钢铁的中央控制室,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2000多个监测点的数据实时流转,从烧结车间的烟气排放浓度到轧钢工序的能耗指标,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环保管控平台,就像企业的‘神经中枢’,能对全流程环保指标和生产参数进行精准调控。”公司环保部部长霍增河指着屏幕介绍,平台运行以来,污染物排放预警响应速度提升6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5%,每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科技创新是德龙钢铁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近两年,企业将研发重心聚焦于“降碳、减污、增效”,以“节能降耗、质量提升、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减排技术不仅提前满足河北省新修订的环保绩效A级标准,还实现30%以上烟气循环利用,年节约标准煤1.53万吨;包装材料用热轧带钢表面质量提升技术使产品成材率提高3%,间接减少了原料消耗和碳排放。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德龙钢铁的河北省热轧板带钢技术创新中心及省级技术中心成为集聚高端人才的“强磁场”。截至今年7月底,企业累计受理专利668项,授权专利542项,为绿色生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精准供给谋突破
在轧钢厂1250生产线,副厂长杨志刚正带着技术员查看Q355BG钢卷的表面情况。“这一批的Q355BG钢材,是我们积极与位于邢台本地的河北昶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沟通,在国标Q355B基础上,‘私人定制’开发的一款产品。”杨志刚介绍,这款钢材强度优于普通产品,能更好满足客户的特殊使用需求。
绿色转型不仅让德龙钢铁的生产更环保,更倒逼产品结构向高端化、低碳化升级。
前不久,德龙钢铁成功开发500MPa级冷轧光伏支架用钢。“这种产品可有效满足光伏行业对支架钢材高强度、耐候性的特殊需求,不仅强度较传统钢材显著提升,还具备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可适应户外复杂环境长期使用,目前已批量供应国内多家大型光伏企业,助力新能源产业降本增效。”技术中心主任黄伟丽介绍。
近年来,德龙钢铁在“技术+服务”双向发力,通过深入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用钢要求。据悉,仅2024年,企业就新增17个钢材牌号。目前已经形成8大系列、75个牌号,广泛应用于石油管线、钢结构、冷轧、家电、机械加工等领域,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循环经济增价值
废旧钢材制成的钢铁雕塑、废弃高炉底座打造的水系景观、以钢铁历史为主题的户外博物馆……如今的德龙钢铁厂区,已成为市民“工业旅游”的打卡地。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企业累计投入近40亿元实施的100多项环保深度治理工程。
企业环保投入不设上限,在董事长丁立国的带领下,企业建成全封闭式料场,配套防尘网和喷淋系统,彻底解决扬尘问题;污水处理中心采用“深度净化+循环利用”模式,日处理污水1.5万吨,吨钢耗新水降至1.8吨,年节水120万吨,澄清池水质达到养鱼标准。
循环经济更让“废能”变“动能”:煤气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达6亿千瓦时,自发电率超70%,相当于年创效3亿元;高炉冲渣水余热为周边200多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供暖,每年减少燃煤消耗2万吨。如今,德龙钢铁通过“废弃物—资源—产品”的循环模式,年环保运行成本降低40%,绿色效益反哺生产,形成“环保—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从浓烟滚滚到绿草茵茵,从粗放生产到智能高效,德龙钢铁凭借科技创新筑牢绿色根基,依托产品升级抢占绿色市场,通过环保攻坚释放绿色效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德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