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温暖时光 让岁月更有温度
市老年大学书写银龄教育新答卷
晨光里的老年大学总涌动着别样的活力,刚结束隔代教育课程的阿姨们讨论着“正面管教”的技巧,无人机社团的学员正操控设备掠过校园上空,太极班的队伍则准备前往鸳鸯泉开展“行走的课堂”,学校正以改革创新为笔,在“太行泉城”大地上描绘银龄教育画卷。
近日,市老年大学获批“扩面提质改革试点”和“隔代教育改革试点”,这是全省唯一一所同时获批两个试点的老年大学。这里的每一项实践,都在诠释着“老年教育是温暖人心的朝阳事业”。
■记者 高阳 通讯员 孙彦
隔代教育破题:从“经验带娃”到“科学带娃”的转身
60岁以上老年人参与隔代抚养时,多是“凭经验喂饭”“靠权威管教”的传统模式。“孩子哭闹就给糖哄,其实是在强化不良行为”,这样的认知鸿沟,曾是许多家庭的痛点。
为填补这一短板,市老年大学创新构建“系统培训+实践指导+考核结业”的专业化模式。从儿童心理学基础到隔代教育技巧,从情绪管理方法到亲子沟通艺术,12期系统培训为学员搭建起科学育儿的知识框架;60余场公益公开课把实用技巧送到老人身边。
专业的学习和考核让750余名老年学员真正实现“持证上岗”,他们带着隔代教育指导方法回到家庭,将“孩子摔倒赶紧扶”转变为“鼓励自己站起来”,将“多吃才健康”调整为“均衡搭配更重要”。这场从“经验”到“科学”的转身,不仅化解了家庭育儿矛盾,更让老年人在带娃中找到了新的价值感,成为全省隔代教育改革的鲜活样本。
扩面提质筑网:让优质教育走进“15分钟活动圈”
“以前报老年大学要抢名额,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选课程。”家住信都区的张大爷感慨道。这种变化,源于市老年大学以“扩面提质工程”为抓手,织密教育服务网络的努力。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扩面提质改革实施方案》,将从重庆、石家庄借鉴的经验转化为“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服务升级”的具体路径。
通过“校校合作”,与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共建分校,老年学员走进高校课堂,聆听教授讲解老年健康、传统文化;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的军休所分校,让老兵们在书法、声乐中延续军旅情怀;与家乐园集团共建的企业分校,则为退休职工开辟了学习新空间。
如今,以主校区为核心、12所分校为支点、35个社区教学点为延伸的三级网络,已实现信都、襄都等6个区教学全覆盖。老年学员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学习点,“15分钟活动圈”从愿景变现实。
课程与师资是质量的核心。在保留书法、绘画等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学校紧跟时代潮流引入无人机操作、满口埙演奏等新兴专业,构建起涵盖51个专业、180个教学班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90名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推荐+社会特聘”吸纳的优秀师资,让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新学年主校区招生突破6200人次,较去年新增1000人次,从“抢名额”到“选课程”的转变,背后是老年群体对优质教育获得感的显著提升。
“行走的课堂”:让银龄力量与城市文脉共舞
“泉水潺潺里练太极,古楼清风中排舞蹈”,2025年以来,市老年大学创新开展的“行走的课堂”,让教育走出教室,与城市地标撞出奇妙火花。
太极班在鸳鸯泉边体悟“刚柔并济”的哲学,动作与泉水的韵律相融;舞蹈班以清风楼为背景,编排融入邢襄文化元素的舞段,古楼飞檐与灵动舞姿构成独特风景……7个城市新地标成为活教材,老年学员在学习中触摸城市文脉,更自然而然地成为“银发推介官”。
当师生自编自演的《邢台有个仁义巷》在泉城故事汇理论宣讲大赛中获奖,人们看到了老年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老年学员在博物馆课堂里读懂邢台历史,转身就向游客讲述“太行泉城”的故事;在文旅实践中学的技能,成了传播城市文化的工具。这种创新模式让城市地标“活”起来,既丰富了老年教育形式,又提升了邢台文旅影响力,实现了邢襄文脉传承与银龄价值绽放的双赢。
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郭晓磊表示:“老年教育是温暖人心的朝阳事业,我们将始终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让每一位老年人在校园里收获知识、快乐与尊严,让银龄时光绽放最美光彩,为‘太行泉城、美丽邢台’注入源源不断的银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