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大家谈
本期采访对象: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韬
河北三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力桦
河北隆尧青龙剑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群泽
宽衍(河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苗辉
本报记者丁邵一通讯员潘志方
隆尧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初步形成以阀门制造、铸铁炊具、汽车配件和五金制钉等产业为支柱,以绿色铸造为特色的县域产业体系,集群年铸造产能超120万吨,2024年实现营收42.3亿元。然而,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升级需求迫切等挑战,如何推动铸造产业向绿色转型、向智能升级、向创新突破?日前,部分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代表结合实践支招献策。
向“绿”而行 低碳转型激活产业新动能
“加快绿色转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北三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力桦说,近年来,他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环保技改,引进高效除尘设备、VOCs治理系统和余热回收装置,争当产业集群“绿色铸造”的表率。
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环保设施不完善、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隆尧县出台《铸造行业绿色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改。在政策支持和龙头带动作用下,隆尧县已有40余家铸造企业走上绿色转型之路,10余家实现超低排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韬建议,对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大力培育一批企业能源低碳化、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的绿色铸造工厂,推动绿色铸造方式贯穿铸造全产业链,实现行业绿色发展。
韩力桦建议,加大对节能降碳技改的金融支持,如设立低碳转型专项贷款,持续推动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落地,在更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向“智”升级 数字赋能提升制造效率
刚下线的成品钉自动称重、装箱,随后由机械臂码垛,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在河北隆尧青龙剑钉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以往“人围着机器转”的场景已被“机器按照指令干”取代。
“铸造产业不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词,智能化技改,可以让传统铸造变得‘聪明’又高效。”企业总经理马群泽说,不过,智能化转型不能“一刀切”。他认为,应由政府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对企业进行评估,“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的设备升级方案,由企业分步推进,比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推动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中小型铸造企业可以先从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入手,再逐步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
马群泽建议,由政府牵头建设铸造产业数字化共享平台,整合设备运维、技术专利、人才培训等资源,提供技改补贴,并组织标杆企业经验分享,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推动整体产业智能化水平跃升。
王韬建议,加强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打造“智慧铸造”生态圈,以产业集群发展质效的跃升,助推县域经济跨越赶超发展。
向“新”突破 创新驱动抢占高端市场
日前,在宽衍(河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实验基地,一架无人机在工作人员操控下,按照设定路线检测模拟桥梁。“我们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这套异形结构无人机巡检系统可以完成复杂场景下的各种检测项目。”企业副总经理苗辉说,去年,企业将营业收入的四成用于研发,保持了每年10个以上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
“传统铸造行业竞争激烈,唯有创新才能突围。”苗辉认为,传统铸造企业想要向“新”寻求突破,必须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的思维惯性,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他建议,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布局精密铸造、耐磨铸造等高端产品,推动铸造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技改投资推动铸造产业向‘新’而行,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托底。”王韬认为,政府与高校合作,组建专家技术团队,聚焦企业共性难题定制技术攻关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落户,是其中应有之义。他建议,一方面,组建绿色智能铸造产业集群科技特派团,深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铸造产业创新园区,集中布局中试基地、检测中心等配套设施,建立技改项目全周期跟踪机制,助力企业心无旁骛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