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新风

2025-07-08 07:49:15 星期二  来源:邢台日报

我市深入开展双争活动,推动和谐文明新风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深化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席晶

公益红娘牵良缘、村规民约润乡风、孝老食堂暖意浓……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和谐文明新风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引导市民共同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践行者与传播者。

公益红娘引领婚俗新风

6月22日晚,巨鹿县公益红娘服务队在大麓生态公园开展公益相亲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单身青年积极参与。

活动现场,公益红娘们一边忙着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匹配心仪对象;一边向来往群众积极宣传零彩礼、低彩礼等文明婚俗理念,让“简约适度、重情轻礼”的婚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据了解,公益红娘每促成一对新人,都会引导双方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从源头抑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婚俗陋习,引导适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目前,该县已有300余名公益红娘活跃在一线,服务覆盖全县10个乡镇291个村庄(社区),为推动当地婚俗文明持续贡献力量。

在公益红娘的引领下,各地在婚俗改革中不断涌现正面典型。柏乡县内步乡王上京村贾成利“零彩礼”嫁女的举动,为当地树立了移风易俗的榜样。结婚当天,两位新人挽手而立,拜父母,拜亲朋,没有奢华排场,一场简约温馨的婚礼赢得了亲友们的祝福。

“小两口日子过好了比啥都强,省下来的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生活。”婚礼现场,该县红娘服务队队长孙建设向群众宣传零彩礼、低彩礼的好处。

据了解,柏乡县通过“典型引路+机制保障”,逐步构建起“政策宣传—红娘牵线—服务配套—荣誉激励”的婚俗改革链条。越来越多新人选择低彩礼或零彩礼婚嫁,“轻彩礼重感情”的婚恋观逐步成为共识。

村规民约激活乡村治理

在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村民自治章程》公示墙格外醒目。这份由村民共同修订完成的章程,包含9章88条内容,小到邻里纠纷调解,大到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均有详细规范。

“自从村规民约上墙,每次路过都会多看几眼,慢慢地大家都会主动按照规矩办事,邻里间互帮互助,争相做好事,也不攀比了,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村民孙俊嘉说。

在移风易俗方面,村里成立由党员、乡贤组成的丧事服务队,制定统一的丧事办理流程,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同时,将“丧事简办”与积分相结合,对执行新规的家庭给予慰问金和文明积分奖励,有效遏制了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任泽区孙家庄村的“共享婚宴厅”成为乡村治理新亮点。这座1200平方米的建筑,配备现代化厨房、宴会厅和休息区。主家只需支付2000元场地费、自备食材,村里擅长烹饪的志愿者就会免费掌勺,每桌宴席成本严格控制在150元以内。自运营以来,“共享婚宴厅”已承办20余场婚宴,为村民节省开支超30万元。

孙家庄村还修订《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三限”原则:礼金限额,避免盲目攀比;宴席限价,防止过度铺张;举办限期,缩短红白事操办时长。由村干部、乡贤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成员全程监督宴席流程,并建立“事前报备、事中监管、事后公示”制度,让文明办宴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全市5335个村(社区)已全面推行红白理事会、乡贤评议会、道德红黑榜、村规民约“两会一榜一约”制度,清河县“金牌大柜”矛盾调解队、平乡县爱心洗衣房等特色项目不断涌现,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孝老食堂托起幸福晚年

热乎乎的面条、香喷喷的包子、营养均衡的菜肴……近日,在南和区星城社区银河御府孝老食堂,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愉快地唠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一个人在家吃饭,总是随便对付一口,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孩子也能放心上班。”67岁的居民曹桂敏说。

为满足老年人的饮食需求,该食堂遵循少盐少油原则,将每道菜品都烹饪至软烂适中。厨师还不断研究新菜谱,确保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除助餐服务外,该食堂还设置了棋牌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等多功能娱乐室,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幸福“享老”。

在宁晋县,助老用餐服务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该县健全“补贴+管理”机制,在城区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和多个助餐点,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助餐体系,为全县52个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助餐服务;在农村依托政策支持与党建引领,整合志愿队伍、公益组织等力量建设孝老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暖心餐食。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广孝老食堂互助养老模式,精准对接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助餐服务需求。同时,市委老干部局在全市已建成投用21家“敬老爱心驿站”,进一步拓宽老年群体服务场景,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增添更多温暖与关怀。

邢台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广告加载中...